{{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忘返」一詞,除非是「自虐狂」,否則本身就暗示了「遇上樂事」,如果要小學生記述遊歷經驗,許多會以「樂而忘返」再接上「可惜到了回家時分」的描述作結。「回家」,在童話原型中代表歷險完畢、功德圓滿的「慶賀」之意,是令童話人物拒絕忘返的理由。那麼,現實中的家又能否成為人拒絕忘返的理由?

 

我們常以為童話是幸福美滿的載體——在丹麥哥本哈根市政廳旁的安徒生銅像的膝蓋給人摩挲得現出了金光,傳說這樣摸摸便可得着幸福。只是安徒生許多童話的結局都不美滿,甚至相當冷酷無情,令人心生疙瘩,〈影子〉便是一例。

 

在〈影子〉中,一位沉迷研究真、善、美的年輕學者來到一個熱帶國家旅行。一天晚上,學者坐在旅館的陽台上,看見對面房子有一位神秘且美絕的女子,她發出的光芒一下子點亮了陽台上所有花朵。實在美呆了!學者心諳:「真想再看看她,跟她聊聊天。」但女子很快便回到室內。拉上的窗簾只剩下一道縫子,學者看見自己的影子投射到對面的外牆上,便悄聲吩咐影子進去看個究竟。影子於是甩開了學者的牽絆,成為獨立的個體進去。學者等了好幾天,影子還沒有回來,而自己腳下已長出了新影,只好動身回到自己的國家繼續真善美的研究。

 

學者的研究沒引起甚麼關注,他因而變得病懨懨的。正當他日漸消瘦之際,一位打扮華貴、膚色黝黑的紳士拜訪他家。學者好不容易認出紳士就是當日離散了的影子,便忙不迭追問那時的情況。原來那女子就是詩神,學者張大嘴巴說:「她就是我窮一生精力在追求的詩神!」然後敦影子將經歷告訴他。影子要學者先答應任何情況都不可洩露他原是影子的身份,學者答應了。影子說他在詩神那裏留了三星期,詩神讓他看到人世間所有絢爛美好,那好比現實中三千年的閱歷。這可說足以成為影子忘返的理由。

 

但影子選擇回去找學者,無奈學者已回國了,他只好獨自在街上蹓躂,以人的姿態來看世界,漸漸看到每個人背後的陰暗面,而影子蟄伏的本能又讓他知悉藏在陰暗面的秘密,並以此要脅不同人以獲得許多財富。他看見學者日漸消瘦,便建議由他出資帶學者出國休養,條件是學者必須當他的影子。學者想反正自己的研究陷於膠着狀態,到國外走走可能會得着突破的啟示,便答應影子的條件。

 

旅途中,他們遇到一位富國公主,公主給影子的氣派吸引,於是便出題考驗他。影子知道學者一定曉得回答(這是一個令人想不通之處:如果影子看過三千年的世態,不懂回答公主的難題,那麼他便是白看了),便對公主說讓我的影子來答吧。公主很滿意學者的答案,心諳此人連影子也如此厲害,如果能跟他結為夫婦,一定有助提升國力。影子為保婚約周全,進一步要求學者躺在他腳下,變成真正的影子。這次學者斷然拒絕。影子於是向公主指學者想謀害他,公主便將學者處死,就在她跟影子大婚之日。

 

如此令人心生疙瘩的結局在安徒生的童話中不在少數,即如膾炙人口的〈人魚公主〉、〈賣火柴的女孩〉的結局也相當淒苦。如果遊客有此意會,還會否猛抹安徒生銅像的膝蓋?村上春樹在「安徒生文學獎」的頒獎禮上發表了題為〈影子的意義〉(“The Meaning of Shadows”)的演說,指安徒生的〈影子〉對自己影響深遠,他以影子作為自己內在真實情感的投射。這故事,於我也帶來了重大的啟迪,除了影子本身的象徵意義外,我更不時思忖,影子在詩神那處,既然可以人的姿態看盡世間美好,何以不留下,來個樂不思蜀?何以必須回去找學者,難道單純為了報復,要學者嘗一下當影子被操控和踩在腳下的委屈?換句話說,影子拒絕忘返的理由究竟是甚麼?

 

如影子是學者內在情感的投射,那麼可能冥冥中他注定必須跟學者拍合才能觸發互動,成就圓滿——影子的回歸彷彿是為了讓學者明白,單靠節約慾望是無法真正看清真、善、美,只有通過假、惡、醜的對照才能突顯出來。學者也應該明瞭世上沒有絕對的真、善、美,任何事情都有代價,如何以最大的愛去「消弭」代價帶來的傷害,大概就是每個人成長必須領悟出來的「分寸感」,就是學者跟影子之間該如何成就平衡的博弈,不然主體性便會給慾望邪念逐步蠶食殆盡。那麼,在看盡詩神展現的絢爛後,回來找學者擔當歹角似乎不是合理的拒絕忘返的理由。

 

這本散文集的各輯文章,可說就像上述故事中影子由出走到忘返到回歸的軌跡紀錄。第一輯「繪本守夢人」中所記的許多繪本童話人物的夢想,無他,就是宮澤賢治那首著名的〈不要輸給風雨〉所述「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的思量結晶,跟學者立志研究真、善、美的初心一樣。而我是以詩作為寫作起點的,這不啻就是學者時刻想親睹詩神風采的潛意識反映,這是此輯以近似「散文詩」的筆法來表現的原由。謹以此輯「散文詩」向那些在我追尋詩神步蹤中曾經陪過我扶過我的親朋、師長致謝。實在太多,難以一一言謝,只能說他們的愛,點點滴滴組成了我二十一克的靈魂,鼓勵我努力「守夢」,所以這輯以〈守夢人〉提綱。

 

接着第二輯「清倫的盪漾」乃是旅遊外地的文化考察紀錄,這批作品好比詩神給影子看到的「世間的絢爛」,所以都配上了手繪,期望這樣的搭配可在散文類型上作一點開拓—圖和文可發揮協同效應,達至既吸引瀏覽翻讀,觸發想像,喚起回憶,又不失深層的文化反思和探掘。這輯作品的出生不能不歸功於太太的鼓勵。我從未習畫,之所以會突然畫起手繪,主要原因是太太想為旅遊手帳添點色彩,便着我替她畫一點圖畫,我領命後便勉力畫起來了。無論畫得如何地醜,她總是滿心歡喜地珍藏起來。為免糟蹋她的旅遊手帳,我便盡量改善畫功,所以這裏所輯的絕大多數手繪都是送給太太的「禮物」(年中替我省下不少錢,一笑)。她也常跟我煞有介事地聲明「這些手繪的版權是歸她所有的」。我曾打趣跟朋友說,這些旅遊手繪在我倆之間是具「幣值」的交易媒介。現在每次規劃行程,她都會找一些方便我長泡作手繪的咖啡店或燈光充足的酒店。如果讀者認為這輯的「斑斕」有一定的可觀性,那都歸功於我太太。不能不提的是,手繪中的「漫畫分鏡」技巧,對我構思作品起着重要的激盪和推衍作用,故這輯取名為「清倫的盪漾」。倫,就是「人倫」,本來就指涉在人與人之間擴散的漣漪情態。

 

第三輯「渡渡鳥歲月」則全是回憶孩提之作—大概就是看過世間的絢爛後,便會思忖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人,不禁追思曩昔。我的童年像香港當時大部分市民一樣是物質匱乏的歲月,可能正因此而想像力蓬勃,精神生活異常豐盛,即使最平凡的器物都可成為玩具。如此歲月,果真一去不返,就像已絕種的渡渡鳥。眾所周知牠的滅絕就是因其憨厚,對登陸的西班牙水手完全不存戒心,還主動親近,像極研究真、善、美的學者看到回歸的影子一樣,而這些孩提之事,大概亦是影子拒絕忘返,決定回來尋找學者的情感的錨。

 

第四輯「從城堡出發」中的幾篇,都是解讀動畫和繪本的作品,其中尤以同名解拆宮崎駿動畫的一篇為支柱。我想影子決定踏出詩神的房子回歸,便意味着自己敢於面對外面的風雨,是經歷成長的「垂直動線」後,敢於踏出自己的安全區作「橫向拓展」的立願。

 

最後一輯「香港這種人」,其實跟第一輯「繪本守夢人」遙相呼應,以香港現實中遇到的、帶給我許多反思的人為描寫對象。從他們的故事,我彷彿看到學者和影子相互激活又抗衡的博弈,為我想成為怎樣的人的思量提供了範例,也成為了我拒絕忘返,要從詩神的殿堂回歸現實的理由。輯內描寫的「香港人」大概可發揮「以一表眾」的功能,讓我們體會到這個城市獨特的人文氣息。

 

而令這些氣息得以記錄,不能說不得力於編輯。自己作為編輯多年,也在大學裏教授編輯和出版的課程,常感念於編輯就像是作者的影子,他們總是默默無聞地為他人作梯。這本書的出版過程真像〈影子〉的故事脈絡:二○一七年,我正在美國愛荷華參加國際作家工作坊,跟故事中的年輕學者一樣,在異地追逐詩神的步蹤,那時中華書局的黎耀強先生竟越洋寄來邀稿電郵,並特別強調想集內包括一些愛荷華的交流紀錄,書中的〈浪花點綴的涯岸〉和〈零至一〉兩篇長文,就在此前提下出生。本來預計書稿該在二○一八年交付出版,無奈回港後我只顧埋首於論文煞科,黎先生還是耐心等我完成論文後才追問進度;加上我像年輕學者一樣偏執,堅持追求心目中虛渺的真、善、美,一直改一直寫,不肯放手,我知道同系列中的另一些選題早已出版,我還兀自在細細琢磨。之後我趕出書稿,責編佩兒便加入編纂,謝謝她的用心和耐性,雖然整個過程,我們就像學者和影子一樣,一直默默地互相抗衡,又互相依傍,最後因我的要求和執着,他們竟然加大了書的開本尺寸,只為遷就集內的手繪,又答允以部分四色印刷來呈現手繪。在出版過程中,我反而變成了得寸進尺的影子,他們則變成了敦厚儒雅的學者,默默承受,所以在這裏如果我不對兩位編輯致謝,真的像極忘恩負義的影子殺掉了勞苦功高的學者一樣,如此我又怎有資格繼續教授編輯課程?另外,在散文創作上,必須多謝少璋老師一直以來的砥礪,是他令我不自我囿限於在詩神殿堂中只以「垂直動線」來描劃自己的成長;散文創作是拉闊我眼界的「橫向張力」,大大拓闊了我的涉獵面,也讓我在新詩領域上練就的心法得着更大的發揮。而他的賜序,可說是散文創作心法的記錄,相信不單是我,有志散文創作的年輕學人只要細讀定必受益匪淺。

 

最後必須感謝讓我在街頭看到「我哋真係好愛香港」口號的香港人,從來沒有聽過如此直率真誠的愛的告白,令我不禁掉下淚來。我相信這愛意足以令學者抵禦影子蠶食主體性,同時我知道自己找着了「拒絕忘返的理由」,並樂於像傳統童話格局一樣,以「回家」作為歷險成功的慶賀,由衷感謝所有愛自己家園的香港人,讓我踏實地找到堂皇的拒絕忘返的理由。

劉偉成

寫於二0二0年九月二十日

 

(本文摘錄自《影之忘返》)

 
作者:   劉偉成 文·圖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0-12-23
ISBN:  9789888676804
裝幀:   平裝
頁數:   496
分類:   港澳文學
 
 

「忘返」一詞,暗示遇上樂事、不忍離去;「回家」則代表歷險完畢、功德圓滿,是令人拒絕忘返的理由。

 

在安徒生的〈影子〉裏,影子離開主人,在詩神處看盡世間的絢爛,起初樂而忘返,最終選擇回歸。這本散文集的各輯文章,也可說是作者從出走到忘返到回歸的軌跡紀錄——有源於繪本的感悟,有外地旅遊的文化觀察,有童年點滴的記錄,有文藝作品的解讀,也有現實中遇到的人的故事。這些見聞、故事、記憶、夢想,都是生命中閃亮的碎片,也是讓作者拒絕忘返、決定回歸的情感的錨。

 

作者的文字時而雋永優美,時而冷靜銳利,既審視過去,亦思考未來。他以詩化的筆觸記錄生活中所思所感,滿載感情;探討繪本及動畫等題材,思辨性強,能引起讀者思考。敘寫人、事、物、情,都在在反映其獨特的視野、深廣的學養與真誠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