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分類
本書是一支寫給「里斯本丸」事件中那些沉屍東極海域的盟軍戰俘的鎮魂曲,打撈了一段沉重的歷史記憶。
商品存貨不足,未能加入購物車
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每筆訂單限購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現庫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1942年,日本貨輪「里斯本丸」在從香港駛往日本的途中,被美國潛艇「鱸魚號」擊沉。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代價最為慘重的美軍對英軍的「友軍誤擊」事件,導致船上1800餘名英軍戰俘中的1000餘人死亡。但在事後的半個世紀以來,學界對「里斯本丸」沉沒事件的深入研究少之又少,而本書填補了這項空白。作者綜合運用美國、英國、日本與中國香港的史料,還原了「里斯本丸」的命運航程,以及船上的戰俘、日軍,和「鱸魚號」上的美軍的經歷。
作者
托尼·班納姆(Tony Banham),曾在荷蘭皇家殼牌公司和歐洲航天局從事研發工作,2014年獲得澳大利亞國防學院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香港皇家亞洲學會學報》榮譽編輯。1989年移居香港,創立「香港戰爭日記」項目,致力於研究與記錄1941年香港保衞戰、參戰守軍及其家屬等相關人員命運,發表多部關於香港戰時經歷的著作;經常進行歷史主題演講,並協助眾多歷史學家、政府機構、廣播媒體、學生及其他研究者開展相關工作,擔任紀錄電影《里斯本丸沉沒》的歷史顧問。
譯者
楊惠迪,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候選人,在《世界社會科學》《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信睿周報》等學術期刊和思想類報刊發表論文、評論多篇。
王昇遠,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近現代中日文學文化關係研究以及戰後日本文學史與思想史研究。代表性著作為《文化殖民與都市空間——侵華戰爭時期日本文化人的「北平體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妥協與對抗:日本知識人的戰時與戰敗》(上海譯文出版社,2025年)等。
詳細資料
作者:托尼·班納姆(Tony Banham) 著,楊惠迪、王昇遠 譯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年7月10日
ISBN:9789888914524
裝幀:精裝
頁數:440頁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