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消逝的聲音:省港澳滬的過去式

消逝的聲音:省港澳滬的過去式

廣州、香港、澳門、上海這四座城市曾共享粵聲,但支撐這種粵聲共享和流轉的機制,逐漸走向消逝。


HK$88.00
{{shoplineProductReview.avg_score}}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shoplineProductReview.total}}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amazonProductReview.avg_rating}} {{'product.product_review.stars' | translate}} | {{amazonProductReview.total_comment_count}} {{'product.product_review.reviews' | translate}}
數量 組合數量
加入追蹤清單
一次最大商品購買數量限制為 99999
該數量不適用,請填入有效的數量。
售完

商品存貨不足,未能加入購物車

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每筆訂單限購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現庫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若想購買,請聯絡我們。
加入追蹤清單
  • 於中華書局北角辦公室自提(免運費)
  • 住宅直送 (經順豐速運) (到付)
  • 順便智能櫃取件 (到付)
  • 順豐站取件 (到付)
  • 順豐營業點 (到付)
  • OK便利店取件 (到付)
  • 7-11便利店取件 (到付)
  • 內地/台灣/澳門郵寄(順豐到付)
  • 其他海外地區(秤重後,郵費補拍後出貨,經順豐速運)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十九世紀中開始,香港和上海等新開的埠頭,由於粵籍人群的流動,與歷史悠久的廣州和澳門共同構成一種有機的互動關係。其中一個頗能體現這種關係的課題,是粵語及其衍生的產品的生產與傳播。這四座城市曾共享一個聲音世界,但由於種種原因,支撐這種粵聲共享和流轉的機制,逐漸走向消逝。本書以粵聲為軸,從省城(廣州)說起,輔以其他相關敘述,展現十九世紀中至二十世紀中省港澳滬角色和關係的演變。




作者簡介


程美寶

牛津大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暨系主任,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本科生教育及質素保證),廣東省高等學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學)。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文化史,尤關注以省港澳為中心的華南地域發展。著有《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遇見黃東:18 -19 世紀珠江口的小人物與大世界》等專著,主編《省港澳大眾文化與都市變遷》、《威權的象徵: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藏中國旗幟研究》、《太平戲院紀事:院主源詹勳日記選輯(1926-1949)》等書, 並擔任《中國戲曲志》及《中國曲藝志》澳門卷副主編,出版中、英、日學術論文數十篇。本書是作者主持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計劃「小提琴、夏威夷滑音棒結他及班祖的粵化:西洋樂器在粵劇棚面的應用與調適」(編號:CityU11600720)的階段性成果。




詳細資料


作者程美寶

出版商: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年12月25日

ISBN:9789888912087

裝幀:平裝

頁數:204頁


了解更多

顧客評價


{{'product.product_review.no_review' | translate}}

相關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