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中華當代教育文庫」的源起
「中華當代教育文庫」(下簡稱「文庫」)叢書的出版,對我作為主編而言,是一份光榮而厚重的責任。它源於2023年5月初由原任香港中華書局總經理兼總編輯的侯明女士安排的與金耀基教授(金公)的飯局討論出來。金耀基教授是德高望重的大先生和學術泰斗,也是我在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出任院長時的校長和上司,他一直鼓勵和支持我在學問和事業方面的進步,對此我十分感謝和感激。經討論後,我十分榮幸邀得金公出任「文庫」的總顧問。及後周建華博士接任香港中華書局總經理兼總編輯,與金公以及聯合出版集團副總裁趙東曉博士都對「文庫」提供了不少寶貴的意見和指導。
「文庫」包括兩位總顧問,分別為金耀基教授和顧明遠教授。顧明遠教授是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亦是香港教育學院首位名譽教育博士(2001年頒授),獲獎無數,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學家。「文庫」並設有學術委員會及編輯委員會,均以我作為主席,成員包括內地學者、港台學者和海外學者,他們都是研究中國教育或華人社會脈絡下教育議題的傑出專家,在教育學領域各具專長和專業經驗,我對他們願意加入「文庫」的學術和編委會,感到十分榮幸和表示衷心的感謝。
「文庫」於2024年4月26日在香港教育大學舉行啟動典禮暨第一次編者會議,大家一致同意以《中國教育:議題與展望》作為「文庫」的首部獻禮作品,更難得的是得到金公的書法題字。另外,在會議上金耀基教授指明「文庫」的根本使命是「真善美」,要寫「真善美」的知識,追求「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三個度向缺一不可。「文庫」不是一個普通的項目,其價值要超越科學知識,直指人的道德與心靈。金耀基教授對「文庫」寄予厚望,期待「文庫」在當今科學大浪潮下,警醒人們認識人文知識的重要性與學校的首要任務是教育。
顧明遠教授、主編與一眾委員均為「文庫」的首部作品提供篇章,做出了寶貴貢獻。
本書不同的議題反映了不同脈絡(及其話語)、理念、教育持份者(或稱利益關涉者)之間的並存、並置、甚至對立和互動,例如:
(一)全球倡議相對於國家政府政策和在地化實踐(及其理念)
黃政傑的《全球教改倡議在地實踐的省思》一章提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的報告(UNESCO,2021;李子建,2021;Lee,2022)。王鑒的章節則提及《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WCED,1987)。許世靜、邁克爾.康納利、鄧雨涵的章節提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文件(UNESCO,2024)。我國在政策及教育改革方面也有不少進展,例如宋雈、詹祺芳的文章觸及「新質生產力」(李強,2024),靳玉樂、趙瑞雪的文章提及「十四五」時期(中共中央,2020),虞永平的文章引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中共中央國務院,2018)。
(二)時代與脈絡相對於主義和視角(維度及/或視野)
侯灩斯、陳霜葉的文章討論新冠疫情下的居家在線學習求識,于澤元的文章探討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發展。視角和視野方面,雷萬鵬、張子涵的文章透過公平(起點、過程和結果)探討農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虞永平的文章通過後人文主義的自然觀探討幼兒園課程的取向,許世靜、邁克爾.康納利、鄧雨涵從互惠學習和構建跨文化多維度的理念和視角去探討東西方教師教育,靳玉樂和趙瑞雪則從馬克思和費爾巴哈有關人本學思想的角度討論學生文明素養的培育。
本書所收錄章節的內容頗多元化,既有理論探究,亦有實證性研究,涉及的範圍或主題頗廣泛:包括教師教育、教師發展、課程與教學、幼兒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家校關係與合作、教育改革與政策、學生學習與素養等;反映了與中國教育相關的一些熱點議題,以及探究在全球及華人文化脈絡下的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
顧明遠的文章探討生命教育與師德建設,檀傳寶則從教育學視角追問及討論美德是否可教的問題(李子建,2021;李子建,2022;Lee,Yip & Kong,2021)。李軍的文章討論教育改進科學的發展和相關研究,筆者則探究教師教育學與課程教學論的協同發展。本書其中一篇文章與語文課程及語文教育有些關聯,尹弘飈、姜奕彤透過研教師認同感來評價中國內地語文教師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教育部,2022)的認同感。在部分文章裏,我們可以看到與「共同」或「共同體」相關的討論,例如王鑒的文章提及「共同體教育」,李軍的文章觸及「專業改進共同體」的理念,而虞永平的文章指出「人類世界與自然界當作一個共同體」的重要性等。
編者期望讀者透過本書領略一些近期有關中國教育議題的討論,也鼓勵學者多分享中國教育的成果,促進華人社會學者以至東西教育界的交流。由於成書倉促,少不免有疏漏之處,請讀者不吝指正。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