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港式港色|中秋節為什麼要舞火龍?
1898年英國政府與清廷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新界成為租借地,英國政府答應新界居民可以保存他們的風俗習慣,但不單是新界,就算是九龍和香港島,1997年前的香港政府基本上是不太干預這些地方的節誕活動。根據上世紀的報紙報道,香港不同地區都有舞火龍活動。如1937年8月30日香港《工商日報》報道:「筲箕灣居民於昨日起,舉行(譚公誕出遊)防疫大運動,一連日夜會景三日夜……夜景中昨晚舉行火龍出遊……」1940年9月23日香港《華字日報》報道:「最近霍亂流行,患者以貧民為多……一般迷信者流,竟不知從衛生上防範,而諉為天降邪疫,以種種無聊舉動,謂可辟邪,九龍城方面,早已有舞龍做戲之舉,不料西營盤區居民,又有人於前(廿一)日發起『菩薩出遊』及舞草龍之舉。」而在這些報道中,不乏大坑舞火龍的紀錄。
圖源網絡
1910年9月20日香港《華字日報》以「舞龍何益」為題,報道香港每逢中秋節「多有閒散之人以草結龍為戲」,「去歲大坑鄉人因舞草龍一事,與銅鑼灣堅尼地馬房之馬夫滋事互相毆打,故本年禁止該處之人,不得再舞草龍,以免再生事端」,不料中秋當夜仍有人犯禁,聚眾紮龍,唯僅紮成龍首,即被警務人員干涉,被控未經華民政務司的許可,擅自作巡遊等事。報道以否定的態度評論舞火龍,標題為「舞龍何益」,以「閒散之人」來形容舞龍者,並視之為衝突的禍源。
圖源網絡
到1933年已有報道如此描述大坑舞龍:「銅鑼灣大坑村,每年一屆中秋節,附近各童輩,群起將乾草捆紮成龍,長及十餘丈,插滿香火,沿大坑各道而舞,相傳必如是,附近各地始得大吉。」以上這份紀錄顯示,香港大坑村的中秋舞火龍是鄉村兒童的節慶活動。值得留意,報道對於大坑舞火龍的傳說着墨不多,僅言「附近各地始得大吉」,強調舞火龍「趨吉」的作用。舞火龍相關的故事在1936年10月1日《孖剌西報》(Hong Kong Daily Press)有較多着墨:「在過去的40年,大坑村每年中秋節都舉行舞火龍活動,據聞大坑村首度舞火龍之際,瘟疫肆港,大坑村幸成當時唯一免於瘟疫的地方。」這篇報道首次將大坑舞火龍的起源連繫至瘟疫,並明確指出年份為1896年。
圖源網絡
香港大坑舞火龍,除了是地方節慶活動外,更是地方社區表明政治立場和參與國家事務的方式。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大坑坊眾以「國難嚴重」為由,在該村舉行火龍表演,籌款賑災;1953年6月初香港各區舉行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加冕會景巡遊,報道稱大坑街坊在區內蓋搭牌樓,並舞火龍助興。自此以後,關於大坑舞火龍的報道,相對較為正面,內容愈見詳細,例如將大坑中秋舞火龍起源的年份追溯至1880年,描述由「村內」男丁組織舞龍,並在傳說起源中增加大蟒蛇遭村民擊斃的情節等等。1962年9月14日《華僑日報》以「帶來安寧幸運的大坑草龍的來歷」為題報道,訪問了時任大坑街坊會理事長甄子傑,當中內容已具備了大坑舞火龍故事的基本元素:「大坑舞草龍乃起因於大約七八十年前的一次疫症流行,當時頗使大坑的居民受到損害,因此病死的不少,居民都惶然不可終日,後來幸得幾位父老獻議,舞草龍以辟疫症,結果草龍一出,天下蒼生都獲救,疫症果然消除,於是便成為大坑街坊幾十年來的傳統。」在這篇報道中,舞火龍關乎地方平安,需要年年繼續,不能停辦,並且以「傳統」來形容。
時至今日,大坑坊眾福利會所設立的舞火龍網頁如此描述當地火龍起源:
大坑火龍,始於公元一八八〇年,距今已有百多年矣。火龍創立前,大坑區原為一客家農村,人口稀少,村民多以耕種,打石,捕魚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頗為清淡。據傳本村受某次風災蹂躪後,發現一大蟒蛇,為村民擊斃,送警署處理,時值夜深,放下後,翌晨蛇屍,不翼而飛,不料數日後,大坑村發生瘟疫,死人無數,村民惶惶不可終日。後村中父老,獲菩薩報夢,言於中秋佳節,舞火龍繞村遊行,燃炮竹,可驅瘟疫矣。炮竹內含硫磺白藥,加以香火,經薰蒸後,此古老良方,果然奏效,村民大喜,自始每年紮製火龍,巡行全村,祈求合境平安。
有研究留意到,這個故事除了放在網上外,也在舞火龍現場不斷以中英文廣播,原因是這個故事的對象並非大坑居民,而是外來觀眾。大坑舞火龍在城市化的調適和非遺影響下,已成為一項需要切合外來觀眾期望的表演,也因為這個原因,這個故事增加了一些過往不曾有的細節,例如與銅鑼灣警署有關,所以故事不能只是單單有大坑的歷史,還需要有可以觸發外來觀眾歷史意識的元素,而整個過程,是將舞火龍故事標準化起來。這個故事是建基於過往百年故事層層遞增累積的歷史上,故大坑舞火龍的故事能夠引起香港市民的共鳴,因為這個故事其實是他們熟知的香港歷史縮影。
在這約100年的發展過程中,大坑舞火龍已不是1910年那篇報道般由「閒散之人以草結龍為戲」,而是由村民組織起來「祈求合境平安」的驅瘟活動;最後標準化後的舞火龍故事,也不單是大坑的歷史,而是成為了香港舞火龍的歷史。
劉永康@康港劉影(攝於2018年)
閱讀推薦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