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南北餐桌|從粟到麥:中國主食格局何時變成「北麥南稻」?

秦漢時代,農業延續了先秦「北粟南稻」的格局。北方黃河流域主要種植粟,主食以小米為主。另外還主要種植黍,一種具有黏性的黃米。秦漢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在關中和關東或者說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種粟,因此,秦漢時粟往往就成為糧食和財政的代名詞。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秦國遭了蝗災,糧食歉收,財稅不足,就讓「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秦國還設有「治粟內史」一職,到了漢景帝的時候,就把「治粟內史」改稱為「大農」,位列九卿,相當於農業部長兼財政部長。《史記》說漢武帝初即位時,府庫充足:「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南方長江流域則以種稻為主,《史記·貨殖列傳》載:「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司馬遷遊歷過楚越故地,這一描述應該是他親眼目睹過的。

當然北方有水源、水利條件的地區也種稻,因為:一、水稻高產,單位面積相對產植高;二、稻米長期以來被認作是「細糧」,相對於「粗糧」,吃起來口感好。古籍中常以「稻粱」並稱,類似於後人所言的「細糧」。「稻粱」的「粱」,不是指高粱,而是指粟、小米,甚至偏指精細的小米。高粱屬於粗糧,口感不佳,現在多用於釀酒。而且,高粱原產於非洲,一般認為兩漢魏晉時期才傳入中國,在漢代種植面積比較有限。早在戰國時,魏國的史起批評西門豹治鄴時未能有效利用漳水灌溉農田,所以魏襄王就任命史起為鄴令。史起上任後,決漳水灌溉鄴附近的土地,原來的鹽鹼地變得可以種「稻粱」了(「終古斥鹵,生之稻粱」),鄴從一個窮地方變成了富地方。西漢時,長安近畿地區因有鄭國渠等溝渠的灌溉,也種植水稻。再如,東漢時鄧晨當陳留郡太守(陳留郡在今天河南開封以東一帶),「興鴻郤陂數千頃田,汝土以殷,魚稻之饒,流衍宅郡」。洛陽、陝縣等地出土的陶倉上常標出盛的是「稻」或「白米」,西安出土的陶罐上還有標「粳米」的。可見,由於戰國秦漢水利工程的修建,北方的水稻面積似有擴大之勢。

從漢代開始,北方小麥種植逐漸推廣擴大,也就是開始了「北粟南稻」向「北麥南稻」格局的演變。西亞最早培育了小麥,雖然4000年前小麥就傳到了我國,但是前2000年小麥並沒有成為主糧,小麥成為北方人的主糧是後2000年的事情。為什麼小麥傳入中國後的前2000年沒有成為主糧?可能受限於當時的磨麵技術。今天北方人作為主食的麵食,是小麥磨成麵粉後,用其製成慢頭、麵條等。沒有掌握磨麵技術,或者不將小麥製成麵粉,那麼,2000年前的人使用小麥應該主要是「粒食」,就是像大米、小米一樣整粒蒸煮後食用。以這種食用方法,當然口感不佳。先秦秦漢古籍中,不乏這樣的記載。例如,《潛夫論·思賢》載:「夫生飯秔粱,旨酒甘醪,所以養生也,而病人惡之,以為不若菽麥糟糠欲清者,此其將死之候也。」菽麥與糟糠並稱,都屬於難以下嚥的劣等食物。《論衡·率性》說:「豆麥之種,與稻粱殊,然食能去饑。」為什麼豆麥與稻粱不一樣呢?《論衡·藝增》又說:「稻粱之味,甘而多腴;豆麥雖糲,亦能愈饑。」稻粱甘美,豆麥粗糲。小麥粗糲、口感不佳,很可能主要就是與食用方法未經過磨製有關。不過,這一情況在漢代逐漸得以改變。

磨面須用石磨,據考古發掘,石磨漢代開始普及起來,這是麵食流行的前提條件。漢唐將麵食統稱為餅。「餅」最早見載於《墨子·耕柱》。西漢時,「餅」已經比較流行了,史籍中有不少買賣「餅」的記錄。東漢劉熙《釋名》:「餅,併也,溲麥使合併也。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着上也。蒸餅、湯餅、蝎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可見,東漢時麵食種類已經較為豐富。

石轉磨和麵食的流行與小麥播種面積的擴大相互促進。漢代已經出現了冬小麥,叫「宿麥」。《四民月令》講八月的事務安排,其中有:「糶種麥糴黍,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可種薄田,秋分種中田,後十日種美田。」可見,是秋天種植大小麥。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0年)「勸(關東)有水災郡種宿麥」。《淮南子·地形訓》就說,「東方」也就是「關東」黃河下游地區「其地宜麥」。小麥於夏季成熟,早於秋糧成熟,「種宿麥」可以讓遭受水災的百姓早點收穫糧食,也可以解決只種秋糧時青黃不接的問題。因此,兩漢政府都曾經推廣種植冬小麥。西漢時董仲舒曾上書:「春秋它穀不書,至於麥禾不成則書之,以此見聖人於五穀最重麥與禾也。今關中俗不好種麥,是歲失春秋之所重,而損生民之具也。願陛下幸詔大司農,使關中民益種宿麥,令毋後時。」東漢安帝時,「詔長吏案行在所,皆令種宿麥蔬食,務盡地力,其貧者給種餉。」出土的尹灣漢簡記載了西漢末東海郡(今連雲港、臨沂一帶)的一些統計數據,據推算,東海郡的墾田數為206226頃,而「種宿麥」107300多頃,達到了耕地面積的一半。因此,漢代北方小麥種植逐漸推廣擴大,「北粟南稻」的種植格局逐漸向「北麥南稻」的格局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