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失誤還是資敵:李成梁為什麼要放棄遼東六堡?
人們也許記得在「九一八」事變以前,由於清朝政府及北洋軍閥的腐敗政治,已使日寇勢力深入東三省;但人們也許忘記了,在明末遼瀋失陷之前,由於萬曆年間之腐敗朝綱,已使後金勢力深入了遼東半島——而遼瀋陷落,只是這種腐化的官僚政治之總結。
在萬曆末年,一方面水旱蟲蝗風雹癘疫等天災普遍地襲擊中原的農村;另一方面,「三大征」迭至,戰爭的負擔,重壓着全國的人民,以致使社會間敵對的矛盾日益發展。此外,在上層社會則黨派紛歧,互相對立,閹黨與齊、楚、浙三黨「聲勢相倚,並以攻東林、排異己為事」;而東林諸人,則評議朝政,自命清流。於是在統治者階層中,也發生矛盾。在朝的士大夫一面要致力相互間的傾陷,另一面又要監視着人民的異動,於是再沒有多餘的時間應付敵國外患。他們把國防重鎮,當做培植黨羽的地方,彼此爭奪,以致「十年之間更易八帥」。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遼東總兵李成梁建議主動放棄「六堡」,這是明軍勢力在遼東之第一次主動的退卻,亦即後來遼瀋失陷之第一次的預告。
明朝騎兵
所謂「六堡」,就是防守遼瀋的六個堡壘。有此六堡,則可以迎擊敵人於遼瀋東北二百餘里的地方;棄此六堡,則遼瀋便失去資以防守的前衛。然而李成梁卻以六堡「地孤懸難守,與督撫蹇達、趙楫建議棄之」。而明朝政府要人,亦因「飽其重賕」,竟予批准。
於是,「盡徙居民於內地。居民戀家室,則以大軍驅迫之,死者狼藉。成梁等反以招復逃人功,增秩受賞」。李成梁的大軍,就這樣替建州女真肅清了進攻遼瀋的道路。隨着明軍的退卻,建州女真逐漸深入遼東半島。在六堡放棄後的十二年間,努爾哈赤從容不迫地併吞了蒙古諸部落,所謂扈倫四國,其中哈達、烏拉、輝發已經先後被他併吞,剩下來的只有一個葉赫了。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其鋒刃隨即轉向大明王朝。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便藉口明朝政府援助葉赫而以「七大恨」誓天伐明,於是而有「撫順之役」。在這一戰役中,從經略楊鎬以下「文武將吏前後死者三百一十餘人,軍士四萬五千八百餘人,亡失馬駝甲仗無算」。而後金兵乘勝破開原,陷鐵嶺,聲勢所及,使「瀋陽及諸城堡軍民一時盡竄,遼陽洶洶」,有大難臨頭之勢。這是明代政府棄六堡以後後金第一次的試兵,也是後來遼瀋失陷之第二次的預告。
努爾哈赤
但是即在此時,假使明朝政府稍有感覺,內息黨爭,集中力量外整軍備,鞏固邊防,則遼瀋未必不能守。然而明廷朋比為奸者,變本加厲,「軍機要務,廢擱如故」。忠勇卻敵如熊廷弼者,而為閹黨姚宗文之徒所排斥,以至熊廷弼所恢復之靉陽、清河、撫順、鎮江諸要塞,未及鞏固其守備而去職,而代以「用兵非所長」的袁應泰,於是而有遼瀋之淪陷,而遼河以東五十餘堡寨營驛及海、益、金、復、耀諸州大小七十餘城遂不得不淪於後金之手,於是後金遂得以遼瀋為根據,掃蕩關外,並進而窺伺關內了。
關於遼瀋失陷,後來歷史家多歸罪於袁應泰「招納降人」的政策,其實袁應泰之招降,實亦有不得已的苦衷。因為當時正是明朝與後金爭取蒙古的時代,明不招降,則後金必招降。據《明史》:「當時蒙古諸部大饑,多入塞乞食。應泰言:『我不急救,則彼必歸敵,是益之兵也。』乃下令招降。於是歸者日眾,處之遼、瀋二城,優其月廩,與民雜居,潛行淫掠,居民苦之。」因此,我們以為袁應泰的錯誤,不在招降,而是在招降以後,對降人沒有作必要的警戒,致使降人「或陰為敵用,或敵雜間諜其中」。儘管如此,降人叛變,只是遼、瀋失陷的偶然因素,而其必然因素則是明朝政治已經造成遼、瀋無法可守的客觀環境,並給予降人叛變以可能之機會。
所以我們以為遼瀋的失陷,並非由於袁應泰的「招降政策」,而實由於李成梁的放棄六堡,亦即由於明朝政府的「棄地政策」。誠然,招降叛徒,袁應泰應負其責。然而選任「用兵非所長」之袁應泰而使降人有實現其叛變作用的可能者,則明朝政府不能辭其咎。而況六堡既已放棄,雖有能將,亦難保遼瀋之不失,如袁應泰者,雖「用兵非所長」,而其勇於抗敵,忠於守土,終於「佩劍印」以殉遼瀋,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難得的人物。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