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歷史也能互動?

近一二十年來,「全球史」是一個熱門術語,但對於全球史的界定卻難以捉摸。全球史實際上是從所謂的世界史(world history)演化而來,而世界史有新舊之分。舊的世界史,便是在許多國家和地區仍然佔主流的外國史。以中國為例,它指的是世界史和中國史的二元對立:世界史是中國之外的外國史,中國史是獨立於世界其他地區的本國史。因此,舊的世界史本質上就是國別史。新的世界史批評國別史模式,重新定義世界史,強調人類社會的整體聯繫(或者說整體性)。總的來說,世界史就是人類諸多社會互動形成當今世界的過程,亦即人類走向一個文明體的進程。

本書採用全球史的方法,以九個獨立篇章(即九炷香)構建全書,每章聚焦一個微觀事物或現象,通過跨學科、跨地域的視角串聯全球互動史,揭示古代中國與世界的深層聯繫,通過定義全球史概念突破傳統國別史局限,提出跨學科與跨文化互動的研究框架。

比如第一章追溯哪吒代表的蓮生/蓮化概念的由來,及其在亞歐大陸的傳播與衍變。考古、文獻和圖像表明,「蓮生/蓮化」概念不僅存在於以哪吒為代表的佛教和道教之中,而且存在於印度教、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和文化之中。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它揭示了我們自以為特有的許多文化觀念實際上可能是幾百年文化交流在地化的結果。作者楊斌教授藉此提出了全球藝術史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書中還關注了商周墓葬海貝實為馬爾地夫經印度輸入,推翻本土起源論。元明江南官倉海貝來自琉球,凸顯其貿易樞紐角色。通過對比馬爾地夫貝種與雲南古墓出土貝幣,證明商周時期中原已嵌入印度洋貿易網。以龍涎香案例揭示自然物質如何串聯阿拉伯商人、鄭和船隊、歐洲殖民者三股勢力,成為權力博弈媒介。

當然書中也有不少其他亮點。在第五章「不朽」的「黑石號」、第六章「泉州一號」航線新考、第八章復活節島之謎的新探索中,可以了解更多中國史與世界史的趣味知識。此外,楊斌教授通過跨學科深度研究,打破人文與科學壁壘。整合自然科學坦博拉火山爆發,火山灰導致平流層氣溶膠效應(地理學),引發全球氣溫驟降0.4–0.7℃(氣候學),進而觸發清朝農業危機(經濟史):1815年火山爆發→全球氣候災變→雲南饑荒、江南農業崩潰,加速清朝道光蕭條。在藝術史與宗教史上對比埃及浮雕、印度神像、敦煌壁畫,論證蓮生符號的全球遷移,並討論了中國印章缺少蓮紋的問題。

楊斌教授亦以去中心化的敘事挑戰傳統史觀批判封閉中國論。宋代泉州一號沉船出土印度香料與環紋貨貝,證明中國海舶早涉足印度洋。在重評西方崛起方面,指出琉球(14–16世紀)才是東亞貿易樞紐,連接中日、東南亞與印度洋,顛覆歐洲主導海洋貿易的刻板印象。此外,文中考證引用多元史料,如《明實錄》、《歷代寶案》等,同時以通俗筆法增強可讀性,引人入勝,內容豐富,學術性趣味性兼備,如說故事般令人不忍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