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47年歷史的鴻運冰廳宣佈結業——為什麼冰室失去了競爭力?

位於旺角的鴻運冰廳餅店,早前宣佈將於今年聖誕節結業。鴻運冰廳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業,至今已有將近五十年歷史,周星馳的《行運一條龍》以及多部電影都曾在此取景,成為一代香港人的共同回憶。

一九六七年,香港首個免費無線廣播電視台「無綫電視」(TVB)啟播,民眾的娛樂由收聽電台廣播劇或觀看戲院公餘場,轉為在家中收看電視連續劇。由於當時大部分市民收入不高,空閒時的娛樂多是到市政局開設的公園(如兵頭花園)散步,又或遊覽中區皇后像廣場,在滙豐總行舊址的兩頭獅子像前留影,抑或坐巴士到海邊游泳。

隨著社會經濟增長,市民多了工餘時間,在假日或夏天多會選擇至郊外遠足或海邊游泳,到冰室、士多飲汽水或光顧街邊雪糕車的顧客少之又少。此外,民眾的飲食習慣亦趨向快餐化。本地快餐店龍頭「大家樂」於一九六八年開業,追求快速便利,只經營至下午時段的傳統「慢活」冰室已無法滿足大部分打工仔的需要。不僅如此,西式快餐的進駐,如麥當勞、Burger King、肯德基、必勝客等,憑著食品的多元化搭配,在短時間內攻佔本地年輕市場,令餐牌近乎一成不變的冰室對民眾失去吸引力。

快餐店的興起與日漸嚴謹的食肆營業規例,令冰室及茶餐廳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行業發展到達瓶頸期。

 

大眾消費文化:對冰室的衝擊

七十年代末,中環商業區發展飛速,物價高漲,冰室受到租金及食材成本上漲的影響,經營困難,安樂園退出飲食業正是一例。冰室若想繼續經營下去,則必須調整舊有的經營模式,如從核心商業區遷到中區小巷,並申請「大牌」(能用明火烹煮食品的餐廳牌照),增加可供應的食物款式,擴大客源。新興飲食模式的挑戰已達至白熱化,大眾傳媒對公眾消費文化所帶來的影響亦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趨勢。

一九八一年六月八日,無綫電視在黃金時段推出全新處境劇《香港八一》,以懋叔經營「銀禧小食店」為故事背景,透過普遍民眾,如老闆懋叔、順嫂、經紀陳積及相士覺悟因等的遭遇,諷刺時弊。

電視劇中登場的這種港式小食店,在八十年代初興起,主要售賣三文治、漢堡包、炸雞脾、薯條及汽水等。如果說茶餐廳是冰室的變體,小食店或快餐店則是冰室的主要競爭對手。兩者售賣的飲品和食物雖然相差無幾,但小食店的口味更符合流行,且價格廉宜,例如九龍城、九龍仔等學校集中區,就有不少以學生為對象的小食店。

當時的快餐市場,除了由大家樂、大快活、美心快餐三大集團壟斷外,小型快餐店亦逐漸企業化,部分甚至以連鎖方式經營至今。在一些屋邨、私人屋苑或舊區,很早已開設小食店,如大坑的水手快餐店、彩虹邨及順利邨的愛群快餐店、大家食快餐店等。

八十年代中期,連鎖中式快餐店陸續出現,因其快捷、多樣化及價廉物美的特點深受年輕人追捧。一九八五年開業的雅香園,以粥麵點心的連鎖快餐為號召,且二十四小時營業,形象新奇,突破傳統冰室或茶餐廳短暫的營業時間及食品種類的局限。雅香園更拍攝電視廣告,邀請當時剛冒起的搖滾樂隊Beyond 的成員黃家強,歌詞云:「點解食指係咁動?為食,為食…… 一指指去雅香園」,以年輕情侶為主角,成功引起大眾注意。

後來,雅香園積極在大型商場開設分店,如沙田新城市廣場、大埔中心、樂富中心、太古城等,不出三年已發展為全港擁有二十六間分店的大型連鎖快餐集團。雅香園以特許經營方式進行擴張,並承諾可為分店承辦一切事務,如舖位選址、裝修設計、器具購買、員工技術培訓等,亦可協助日常工作管理。計劃推出後反應熱烈,集團董事更預告分店將增至一百間。雅香園第二十六間分店設舖於旺角西洋菜街九十九號,開業時曾獲大幅報導,評為裝潢新穎,座位舒適,是「新一代的香港人飲食潮流」。

 

「冰室」再興?復古的茶餐廳?

二零一零年後,香港出現主打懷舊的新派冰室熱潮,如敏華冰室、金記冰室、牛奶冰室、等。裝潢多以七八十年代的流行文化為主題,如火車車廂、木製卡座、黑白色招牌等,復古溫馨,不落俗套,令年輕顧客如九十後、零零後耳目一新,樂於嘗試。

由此可見,以現代經營模式「活化」傳統冰室,有利於本地飲食業再創傳奇。懷舊冰室成功「復興」,加上有顧問廚師為經營者提供菜色設計、團隊培訓、管理諮詢等服務,帶動更多冰室的出現,部分集團更以特許經營方式吸引加盟。

然而,有輿論認為這類以茶餐廳方式經營,供應中西粉麵、小炒、中式西餐的食肆,不可稱為「冰室」。首先,它們的營業時間分為早午晚三個時段,有些更包括宵夜,與傳統冰室只經營上下午截然不同。

另外,其經營模式與茶餐廳無異,不論是餐檯座位的佈置,抑或侍應的工作內容與時長,均與冰室大相徑庭。最大的差距是食品種類,新派冰室不但供應中西式、馬來亞餐品,甚至還有日韓風味食物。

雖然時下很多冰室已流於形式化,骨子裏其實是茶餐廳,但仍可視為香港飲食文化的再創造與經典延續的成功例子,亦反映了社會大眾對本地過去風情的懷念。

 

▲摘自阮志《冰室情味:形塑香港的飲食文化遺產》,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