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新書上架|《疍家人》

世世代代浮泛於南方江海裏的水上居民羣,他們先民究竟是怎樣起源?過去學者對這個問題會有過多種說法。其中最有影響的,有下列三種:

 

第一種,以羅香林教授為代表。1934年1月,他在廣州中山大學《文史學研究所月刊》發表了一篇《唐代蜑族考 · 上篇》提出「蜑族原即越族遺裔」的說法。當時學術界有不少學者贊同。1955年12月,羅先生於台灣印行的《百越源流與文化》一書中,於223—230頁「蜑民源流考」中重提此說,重新將之論證。他的論點對海峽兩岸學者研究「疍民」族別影響較深。

 

第二種說法,可以西方某些學者為代表。他們主張疍民的遠祖,乃自印度支那半島或印度尼西亞的海上闖進中國南方和東南沿海各水系的一個大羣體。此說流行於西方學術界。

 

第三種說法,可以徐松石教授為代表。20世紀30年代末徐先生在其所著《粵江流域人民史》一書中提出:「蜑實僚僮中水上人的通稱,今兩粵仍有稱疍人為水上人或水户者。川滇僮族稱河焉Daan,[唐]樊綽《蠻書》譯為賧字。現時僮人呼河Dah為Da。蜑字、疍字、賧字乃係同音異譯。」20世紀40年代中期,徐先生又在其另一部著作《傣族僮族粵族考》一書中提出:「作者從前頗疑蜑字取義於僮人河字的語音,因為桂西僮人呼河為馱。近已查明蜑字乃蛇字聲音的異譯。因寫蛇字古文作它,它字音他,後改為蛇。字典都謂蛇字有兩個音,一乃時遮切音闍,一乃徒河切音駝。蜑字音但,與它駝大三音都是蛇字的異譯而已。按而言之,蜑族就是龍蛇族,亦即伏羲女媧的一大支派。

▲水上疍家

除了這三種影響較大的學說之外,新近有些人在研究瑤族羣體時,又提出一種疍民源出於瑤族的說法。認為古代瑤族所傳承下來的神話和古歌謠,以及記載於券牒裏的故事都說明了這點。據說古代洪水暴發,瑤民遷徙,瑤民乘船過大海洋;過了海洋,船裏有一部分瑤民登上了陸地,也有一部分瑤民仍留在船中,這樣遂變為南方疍民。這即是說:疍家源出於古瑤族,是從瑤族羣體裏的一支演變而成。據說有某些人曾把這樣的論點在一些國際瑤民協會學術討論中提出,吸引着好些國際學者注意。說句實在話,這乃是一種「主觀想像」的說法。

 

現在先討論第一種說法。若說水上先民遠祖與越族先民有血緣上的關係,這可以說得通。若說「蜑民是越族的遺裔」則與實際不符。筆者認為疍民羣體,今天固然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在歷史上,他們的構成也是複雜的,自西漢起已變為一個不是純越族的族羣。若認為他們是越族的遺裔,歷來,他們與陸上居民不通婚,為什麼他們的體質特徵與當地陸上居民的極為接近?又為何絕大部分水上居民操廣州方言?儘管歷代封建士大夫稱他們為「夷疍」「疍蠻」「疍族」,稱呼是這樣稱呼,他們始終未形成為一個單一的民族。

▲水上人家

從古代詩文記述來看,除了把他們與神奇的「鮫人」聯繫在一起,並說他們善辨水色之外,其他還有什麼呢?沒有!其語言、風俗、容貌與珠江三角洲陸上居民相比,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差別。若說他們是純越族的遺裔,不足信。

 

第二種說法,認為水上先民是由印度支那半島和印度尼西亞某些民族從海上闖進來而形成。但是,廣東、廣西、海南沿海各地發現不少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這正好證明廣東濱海地段,老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不少人羣住在海濱,靠採集和撈捕水生動物為食,這裏絕不是無人居住的地段。若是印度支那半島和印度尼西亞一帶漁民,於新石器時代乘着獨木舟在海上打漁,迷失方向,遭遇風吹,漂流到廣東沿海——就像海南島三亞港羊欄鄉的回民,於宋代從占城(越南南部)一帶被海風吹送而來一樣——若真是那樣,極限不過一小羣,住在一個小地點,絕不會偏佈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沿海地帶,深入到陸地內江內河各水域,絕不會散處於這般廣闊的地域裏。

 

從印度尼西亞和印度支那半島海上闖過來此說不足信。

 

第三種說法,徐松石先生認為蜑族出於僚僮(壯),最後又認為他們是龍蛇族,是古代伏羲、女媧部族的後裔。(按:伏羲、女媧乃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究竟有無其人,有無其族系,仍是撲朔迷離,把疍戶先民附會為其族系的一支,實等於烏有。)

 

至於第四種作為新起的說法,我更不敢苟同。我認為把疍民說成源出於瑤族,既違反歷史學、考古學的實際,亦違反古語言學和體質人類學的實際——更甚的,竟違反瑤族本身歷史發展的事實。

 

就瑤族傳說中十二姓大規模遷徙所縷述的事跡來看,發生遷徙年代,絕不是在原始社會時代,極限乃在中古時代。請看看其傳說、歌謠或牒文所述,時間上最早的不會早於東漢,最晚乃在景定元年(1260年)。

▲1906年沙基涌的水上人家,右側即沙面

從湛江市化州和肇慶市懷集縣所發現的東漢獨木舟來看,從廣州漢墓出土的舟船的模型來看,不難理解到瑤族十二姓未遷徙之前,廣東江海水域早已有舟楫,何待瑤族傳說中過海洋時留下一部分瑤民於舟中才發展為水上居民?況且傳說中瑤民祖先所過的海洋究竟在何處,仍是個未知數。若像瑤族歌謠中所說的:「景定元年洪水發,約整仁兄過海洋,落到廣東韶州府,樂昌城裏起花街。」直到景定元年瑤族十二姓才遷徙過海洋,那時嶺南地區江、河、湖、海上,早已有數不清的水上居民,何待瑤族繁衍成「疍家」?足證此說不單欠理論,並且欠缺考古和史實作根據。

 

水上先民的起源,若再加追索,還有其他的說法。例如已故的廣西知名學者劉錫蕃(劉介)先生於20世紀30年代在其所著的《嶺表紀蠻》裏說:「今吾桂三江及黔南一帶,尚有所謂狚族者,狚與蜑同音,是其必在陸為狚,在水為蜑;最先為一族,其後逃竄分離,因而發生字異耳。」

 

按:過去廣西三江縣及黔東南有所謂「狚」,實際是侗族的一支。侗族主羣乃於唐代自梧州遷往桂西北黔東南的一個羣體,水上居民不可能是從原始侗族於唐代分離出來的一個羣體。

 

總之以上各種各樣的說法,欠堅實的科學根據,很難使人首肯。

▲水上居民羣

  閲讀 · 推薦  

張壽祺 著

ISBN:9789622316386

 

本書既揭示了疍家人生活之祕,又解答了其族源之謎,為讀者提供了一幅有關中國南方水上居民羣的清晰的「全息」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