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名人書架】:素葉——香港文學史上不可不記的名字

 

 

推介人:王家琪

 

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博士畢業,從事香港文學及現當代中文文學研究。編有《西西研究資料》(合編,二○一八),學術論文散見於多份中文學報。

選書思路

「素葉」是香港文學史上不可不記的名字。素葉出版社於1978年底成立,1979年出版第一輯叢書,至2014年結束為止,總共出版75種素葉叢書,作者名單囊括多位香港文學的重要作者。取名「素葉」,一方面源於李白其中一個可能的出生地點:吉爾吉斯的碎葉城,又稱素葉水城;另一方面諧音「數頁」,以示由於成本限制,素葉出版的書只能是數頁而已。七、八十年代,本地的嚴肅出版社數量十分有限,大量優秀作品在報章雜誌上刊登後旋即散失,不利於閱讀、流傳和研究,催使素葉同人成立出版社,每人每月出資若干,專門出版香港作者的著作。即使作者及編者均是無償工作,大部分書籍無法收回成本,仍然一本接一本地出下去。

 

出版社成立一年後,1980年又創辦了《素葉文學》雜誌,除了1984至1991年間曾經短暫休刊,至2000年12月停刊為止,共出版68期,前後出刊長達20年,是香港文學史上極少數長壽的同人純文學雜誌。除了為本地文學提供重要的創作園地,每期雜誌均向讀者介紹不同的外國文藝,視野開闊,內容豐富,除了香港作者以外,還有不少內地、台灣、馬來西亞以至海外的作者投稿。

 

推介書目

 
 
《素葉四十年:回顧及研究》
作者:    王家琪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0-12-30
ISBN:   9789888676606
裝幀:    平裝
頁數:    368
分類:   港澳文學

 

本書內容翔實,分為緣起篇、回顧篇、研究篇及資料篇。「緣起篇」和「回顧篇」為訪問及紀念文章,邀請參與者詳談出版社的成立、編輯書刊的苦與樂、素友之間的友誼等。「研究篇」改寫自編著者的碩士論文,從文學生產模式、文學創作、中國旅行書寫、外國文學譯介四方面深入研究《素葉文學》。「資料篇」選輯過去與素葉相關的重要資料,包括訪談、文章、評介、研究資料條目等,對研究者甚有助益。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對素葉同人的文學及出版理念、素葉出版社的歷史與成果有全面的了解。

 
 
 

————————————————————————————————————

《香港文化眾聲道--第一冊》
作者:熊志琴,盧瑋鑾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年07月11日
ISBN:9789620430114
 
《香港文化眾聲道--第二冊》
作者:熊志琴,盧瑋鑾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23日
ISBN:9789620430121
 
 

「香港文化眾聲道」系列的誕生,緣於二○○二年展開的「口述歷史:香港文學及文化」研究計劃。計劃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持,盧瑋鑾教授和熊志琴博士投入逾十二年時間,向數十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壇及文化界前輩進行口述歷史訪問,並結集成書。訪問內容全面、詳盡,受訪者的創作歷程、參與的文學活動、對同時期作家的評價、對所在組織的了解、對時局和政治的看法等都是記錄的範疇。記錄者廣泛蒐集並保存第一手資料,為讀者完整、真實地呈現數十年來香港的文化、政治與歷史的互動。這些原始材料經記錄者嚴謹整理和查證,並補充大量注釋和附錄,有助填補文獻記錄的空白,為學者和研究者提供珍貴資料。一般讀者也能從書中讀出趣味,通過記錄者與受訪者的一問一答,進入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社會,感受當時的文化氛圍。

————————————————————————————————————

 
《舊書刊中的香港身世》
作者:楊國雄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年09月08日
ISBN:9789620436277

 

若果有張數十年前的香港舊書單,你是否會沿著書本追尋,看看那個年代的人與事?

遲至1970年代,港人才逐漸對本土各方面的歷史加以重視。儘管因日佔戰亂、及後又因經濟起飛引致拆遷頻密,香港戰前的舊書刊得以保存的雖為數不多,但對重整香港歷史卻意義非凡。本書作者係資深的圖書館從業員,在此書中將現有藏品分成數輯。

第一輯開篇先就追查香港身世朦朧,介紹第一部關於香港通論的中文專著《香港雜記》(1894年)。而中港官方交往,早有先例,《香江酬酢集》一書,呈現了1936年粵港官員酬酢中,香港商人的參與情況及仲介地位的重要性。至於市政考察、工商百貨、宗教廟宇、奴婢賣身等,在在充份描繪了香港社會的過去面相,好讓讀者以今之視昔,悟出香港的宿命來。第二輯雖然在眾多藏品中,只選取幾類作速寫,但已涵蓋了女性、工運、鄉族、教育等項目。第三輯講香港報紙歷史,點出本地社會文化倚賴此種媒體而廣傳,由來已久。研究香港身世,在欠缺系統歷史書寫的情況下,閱讀大量舊報,是可行的策略。兼之第四輯集中介紹了清末至「七七事變」前的 28 種新舊文藝期刊,綜上敘述社會特質,已見其大概了。

香港本地史的研究,現已蔚然成風。新「出土」的舊資料,也陸續在學者們的掌握整理中。本書的意義不僅是幫助搶救和保存香港文獻,也對早期香港史的研究有所啟迪,同時還是學問的普及化,讓香港往昔風貌,一同與普通讀者分享。

————————————————————————————————————

《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
作者:陳智德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年06月28日
ISBN:9789570852813
 
 

了解香港文學,必須從這本開始!

香港文學的發展不是建立在對於「非本土」的否定之上,也不是簡單地由無到有的過程,實際上存在更多的矛盾、游離。本土與非本土共同構成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複雜性,結合流動與根著的辯證,作為本書《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回顧、論述戰後至2000年代香港文學的核心。

陳智德的《根著我城》以文學史架構為綱的系統論述,主要論及的作家包括望雲(張吻冰)、趙滋蕃、張一帆、阮朗、曹聚仁、徐訏、力匡、舒巷城、楊際光、馬朗、蔡炎培、劉以鬯、西西、梁秉鈞(也斯)、鄧阿藍、洛楓、董啟章、潘國靈、謝曉虹;也旁及符公望、黃雨、沙鷗、葉靈鳳、陳君葆、何達、唐君毅、林以亮、夏侯無忌(齊桓)、司馬長風、吳煦斌、松木(蔡振興)、戴天、馬覺、崑南、盧因、陳冠中、葉輝、游靜、馬國明、李碧華、辛其氏、郭麗容、鍾玲玲等。

書中論及的作品始自戰後初期黃雨、符公望的左翼詩歌、1950年代趙滋蕃、阮朗、徐訏等人的小說,下迄2007年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和陳冠中《事後:本土文化誌》等;亦從報刊研究角度分析《華僑日報‧學生週刊》、《七○年代雙週刊》、《越界》、《香港文學(雙月刊)》、《今天‧香港文化專輯》等刊物的時代意義和文學史位置,探討議題含括左翼詩歌、反共小說、寫實主義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以及有關方言詩歌、自我改造、新民主主義文藝等概念,是陳智德無間斷地從事香港文學研究二十年成果的階段性總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