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金耀基:陽明學是中國「文化輸出」的名片
編者的話:
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從未像今天這樣全面、深刻、長遠;世界對中國的關注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廣泛、深切、聚焦。在此背景下,以陽明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過程里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進一步走向世界。
2024年6月1日,首屆陽明心學國際論壇在香港舉行。此次活動以「從中國走向世界的陽明心學」為主題,由聯合出版集團、中華教育文化交流基金會、貴州中華文化學院主辦,雲集海內外學者,共同探討陽明心學的歷史意義、現代價值和世界影響,推動陽明心學的轉化運用,讓「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融入時代、走向世界,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論文集係是次論壇的成果彙編,由中華書局出版,圍繞陽明心學的核心內容,充分挖掘陽明心學的哲學、思想、文化和時代價值,以更好地促進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鑒。
以下是金耀基先生在首屆陽明心學國際論壇上的學術發言
這次香港與貴州合作舉辦陽明心學的國際論壇,我覺得很有意義。因為我們相信在今日中國現代化取得重大成就之際,也正是中國文化返本開新的歷史時刻。誠然,中國傳統文化今日更有復興回歸的可能性。陽明學是當前比較受到重視的一個學說,這個學說應該可以從中國走向世界。
這次論壇,我們請到40多位學者專家,有15位發表了論文。有從美國來的,有從日本來的,當然還有海峽兩岸和香港的,這充分顯示,今天香港不止是金融中心、航運中心,還可以作為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此外,今次成立「陽明學堂」,我特別高興,「陽明學堂」四個字是我寫的。陽明學堂有助於培育年輕人對於王陽明學說有所了解與認同,對中國傳統文化也多一點了解與認同。生於現代社會的中國人,一方面你需要具備些現代的知識;另一方面,你對中國傳統文化也要有所認知。說真的,你不認知傳統,你也就不能真正進入現代。傳統文化是不受時間限制的,陽明學說明朝的人可以讀,我們今天也可以讀,它的價值並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減失。我們希望通過陽明學堂使新時代的年輕人有機會接觸、親近中國的文化傳統。
這一次出席陽明心學論壇有那麼多學者專家,每位都各有研究的重點,有多位講到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有的對《傳習錄》做精微的解析,有的講陽明的事功與人格精神,有的討論到「朱子學」與「陽明學」的異同,也有的講陽明學的時代意義。總之是對陽明心學的全面立體式的演繹。這一次是香港舉辦陽明心學國際論壇的第一次,最難能可貴的是,二位身居美國、一生研究與宣揚中國思想、聲名卓絕的老學者杜維明先生與成中英先生,在論壇上都以視像方式,對陽明學發表了極具深思、語重心長的講話,這對論壇是一種鼓勵,也展現了論壇的高度。
香港與貴州兩地都有一種強烈的意願要發揚「陽明學」,因此,陽明心學國際論壇具體地把兩地主辦機構結合起來了。今天貴州的郭強部長來了,許正中先生代表紫荊文化集團(香港的主辦方)也來了,他們兩位對陽明學的時代意義、對陽明學走向世界的偉大影響都作了極具啟發性的講話,他們更對陽明心學國際論壇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極具遠見的看法與期待。在論壇的開幕典禮上,香港特首李家超先生通過視訊表達了對我們這個國際性會議的期許,他希望把香港新的一個角色做好,那就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最享盛名的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與貿易中心,現今還要加上一個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當然,這也是國家期待於香港的一個新的角色。
這裏我要鄭重地提出來,過去這一百年,我國的變化太大了,中國文化的變化太大了,假如你認真看看這一百年的文化變化,你看到的幾乎是百年前預想不到的現象。簡單說,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非常強烈的衝擊,當年的口號有「打倒孔家店」「把線裝書丟進茅廁去」「萬惡孝為先」等等。這些激進觀念是絕對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但真正講起來,倒不是反對所有中國文化傳統,而是反中國二千年佔思想主位的儒學,出現了一個「去儒學中心化」的運動。這一百年來,你看看現在儒學在中國學術文化裏面還佔中心位置嗎?沒有了。兩千年中的儒學被奉為「經學」。孔孟學說在諸子百家時代,它也是「子學」之一種;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就變成「經學」了,地位遠高於其他的「子學」了。至於宋明理學、心學,都是從孔孟儒學而來,也即是經學的正脈。王陽明說,他自己過去重視釋老之學,那就是佛家、道家,又說自己曾耽溺於詞章之學,那就是文學。在陽明時代,釋老之學與文學都是低於經學的,是不能跟儒學、理學比肩的,它們都不屬於文化中心的位序的。但是我們今天看看,香港也好,內地也好,釋老之學與文學哪裏會低過經學(儒學)?不同了。我們千萬要了解,我們今天中國文化的內涵已經變了,變得很多元化了。
中國在民初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或至少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已經進入到我稱之為「新子學」的時代,就是不止中國的老子、莊子拉回來跟孔子、孟子並排坐,我們把西方世界的巨「子」也都請來了,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康德、馬克思、歌德、莎士比亞等等,無不成為中國「新文化」的主角,構成了今天中國的「新文化」一個非常龐大複雜、豐富的圖像。
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的階段我認為它是一個宣揚「科學」「民主」的啟蒙運動,但是一百年以來到今天,它已經變成了一個胡適跟他的學生羅家倫當年倡導的「文藝復興」了,而這個文藝復興恐也遠遠不是他們當初想像的。今天中國的「文藝復興」是中國與西方的文化的融會結合的結果。西方文化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已融入為中國的新文化。假如今天,香港把西方的音樂全部不要了,香港還有什麼音樂?假如把西方的學術思想通通拿走的話,香港的大學裏面還有幾種學術思想?必不可忘記,馬克思主義也是一種西方的學術思想。必須要了解,這一百年來是一個「大西化」時代,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代化」時代,大西化是必要的,是完成中國現代化必須要有的。玄奘不去印度取經就不會有此後的「中國佛教」。二十世紀因為學習吸收西方的科學,才有了今天中國日盛的「科學文化」。王陽明假如不讀佛家的書籍的話,恐怕王陽明不會或很難發展出他此後的心學體系。
陽明學,或整個儒學,因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去儒學的中心化」,昔日的榮光已大減弱,而1949年後,傳統時代的「經學」已被馬克思列寧主義所取代。一直到1978年以後,第一次聽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之前加上「有中國特色」五個字,這是第一次把中國作為國家發展的主體。自此以後,現代化也好,社會主義也好,基本上是服務於中國這個主體的發展。沿着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已進行了幾十年,不誇大地說,今天是中國三千年來經濟最發達的時候,這是中國經濟現代化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就。面對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巨大成就,不禁要問,這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怎樣的關係?記得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表示,要把建設中國為現代化強國與中國文化復興結合起來。從此看來,陽明學的研究與發揚是有時代的意義的。
論壇中有一位學者說,我們講文化發展,也要重視物質文明,不能單單講精神文明,這話我十分認同。中國文化人長期以來總以中國的精神文明為最高,以此,中國社會的落後都無所謂了。魯迅對這種文化心理有深刻的批判。要了解,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是不能分開的。今天我們在港大開會,港大的房子與陽明當年悟道的山洞是不一樣的,陽明在山洞裏可以悟出他的心學,這展現的是他超凡入聖的精神,但我們不能因此說物質不重要。陽明的山洞,就不可能像今天這樣搞論壇。如實地說,精神重要,物質也重要,不能單講精神文明,輕忽物質文明。胡適講得很好,你坐在一個小舢板上,取笑那些坐大郵輪的人,說你沒有精神文明。可以這樣講嗎?大郵輪是不知多少科學與技術人員的精神投入的。我們講中國文化,千萬不要以「精神文明」自大。在這世界裏,我們誠然大有可以自豪的文化,但不要以為我們是世界第一。認真地說,中國今天能夠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個重要的事實是,因為我們大量地接受西方的東西(包括科技、商業等)進來,並且不斷精益求精,把西方的東西再加強、再發展。這就助成了中國的和平崛起。如果王陽明復生,看到這情景,他都會拍手的。誠然,這是大事功。王陽明是學者裏面,除了思想上成就外最有事功的。中國傳統中士人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是「內聖外王」。宋明理學最大的偏缺就是專重「內聖」功夫了,不講「外王」事業了。王陽明的人生是「內聖外王」的體現。
這次來參加會議的有40多位學者專家,發表論文的是15位。我從頭到尾傾聽了,我覺得每一位對每一篇論文的論述,都把心擺進去了,都像一位香港學者所說的,都是一心一意,不是三心二意。無疑這是一次成功的會議,這個論壇絕對應繼續辦下去,主辦方講好的是今年在香港,明年在貴州,貴州以後回來香港,香港以後又回到貴州。中國研究王陽明的有那麼多學者,跟王陽明生前有關係的地方有那麼多(浙江、江西都是跟王陽明關係很深的)。我很驚訝今天海峽兩岸和香港,甚至海外,有那麼多的人研究王陽明,我想陽明先生應該感到高興。對儒學來講,也應該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畢竟王陽明是朱子之後最重要的儒學人物。我剛才講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有「去儒學中心化」的作用,事實上,百年來儒學再不能說是一門顯學,我們知道,佛教進入中國之後有「儒門淡泊」的說法,今天儒門較之宋明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今天科學是當陽稱尊的,即使文學家、藝術家、史學家也較經學家人或更多,聲或更大。所以今天看到那麼多研究陽明學的「經學家」,我是很感到鼓舞的,這可以說是中國儒學復興回歸的一個信號。我覺得陽明學應該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國可以貢獻世界的一項高貴的文化珍品。
在過去三四十年中國和平崛起的過程中,講到中外(特別是中西)交流,我們的貿易是大出超,但我們在文化上則是絕對的入超。入超可以表示我們的文化軟實力不足,也可以是表示我們在「文化輸出」上做得遠遠不夠。一般地說,「文化入超」不是一個健康現象,但換個角度講,「文化入超」對中國也有正面的意義。過去三四十年,西方文化大量進入中國大陸,凡是有助於中國發展的西方的東西都被「拿來了」。客觀地說,開放改革的四十年,中國不但創造了經濟的奇跡,中國文化也出現了「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新貌。一方面,西方文化在中土生根開花(特別看看科技與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也返本開新,重展新顏。別的不說,陽明學的復興回歸就是一例。
回頭說,中外文化的交流,我覺得中國今天應更有資格談「文化輸出」了。中國一向最弱的是科技產品,而今高鐵、電動車等等都一一出國了。在我看,陽明學對現代文化特別是對現代大學的教育是可以有貢獻的。
現代大學出現了什麼問題?2007年,哈佛大學的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的院長 Harry Lewis(也是 computer science 的專家),寫了一本書《卓越但沒有靈魂:怎麼一間偉大的學府竟忘記了教育》(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 How a Great University Forgot Education),他說,哈佛在研究上是卓越的,但是在本科教育上卻沒有靈魂,哈佛在教育上已經不能對學生講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就是說,哈佛的教育已不講道德,也即只講「知性之知」而不講「德性之知」的學問,一言之,「價值教育」在大學裏面邊緣化了,失位了。我必須說,這是今日所有現代研究型大學都面臨的問題,我近年出版的《再思大學之道》一書,就是針對這個問題寫的。大家知道,王陽明講的正是「德性之知」,陽明學的中心就是成德之學、成聖之學。這也正是現代研究型大學的教育所缺失的,而現代大學的教育關乎人類現代文明的良窳與成敗。所以,陽明學不止對中國,也對西方都有偉大貢獻的潛能,它也應是中國「文化輸出」的一張名片。
最後,我們預祝陽明心學國際論壇一次又一次地開下去,陽明學的復興與光大是一條很長的路,希望我們攜手一起走在這條充滿光明的路上。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