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長信宮燈|來自漢代的一束光

看見這盞燈,彷彿能夠看見被它照亮的時代。一位西漢宮廷女子,眉眼細長,臉型圓潤,頭上佩戴巾幗,身穿曲裾深衣,跣足而坐。兩千餘年,她未曾挪動一步,卻從西漢啟程,帶來遙遠的一束光明。她為燈而生,兩手持握燈盞,向前投射光亮,身體是煙塵的容器。想像着她的温度,如同感知到久遠的温暖。光陰長短如燈火明滅。

1968年,在河北省滿城縣城西三華里的陵山上,先後發現了兩座漢墓。竇綰是漢文帝皇后竇氏的姪孫女。當墓葬中散落的銅構件被重新組合後,擎燈侍女安然沉靜的表情從塵土中浮現。銅燈內外刻記的多處銘文講述着它經歷的複雜流轉。「長信尚浴」,這盞燈曾在長信宮的浴室裏使用,長信宮燈由此得名。這些銅燈點燃過漢代的暗夜,映照出人心美麗的憧憬。層出不窮的樣式中,釭燈最為奇妙。釭燈造型多為動物或器具,長信宮燈是唯一已發現的人形釭燈。

長信宮燈銘文

一件寶器,一位佳人,從此執手,互為你我,藝術家完成了卓越的設計。女子左手托起底座,右手寬大的袖管自然下垂,扣住托盤,成為燈罩,燈盤上立有兩枚遮光片,盤邊設有手柄,開合與轉動間,可以控制光的照度和角度。

 

西漢時,人們常用動物脂肪製作燃料,燃燒時黑煙彌漫,氣味難聞。釭燈內部的空腔是漢代人實現環保的訣竅。長信宮燈點燃後,煙隨熱氣流順衣袖進入空腔,過程中温度逐漸下降,煙炱便附着在內壁,避免彌散,保持空氣清潔。燈體的組合部件可以拆卸,底部開敞,便於清洗內部。控制光亮,這尋常的需求被創造出超凡的精緻,在燈盞明滅、煙霧宛轉中,我們見證前人的心意與考量。時間似光,生命如燭,長信宮燈帶來靈動的光亮。

萬物爭奇的漢代燈具

 

生活在現代科學文明中的我們,享受着光電技術帶來的黑夜下的燈火通明,因此愈加難以想像,在遠古時期的洪荒原野下,夜幕降臨後,人們將面臨着怎樣未知而可怖的情境。然而我們的祖先最終通過智慧習得了鑽木取火,獲得了火種,並以此烹飪、防衞、照明,人類也因此取得了更多享受光明的權利。


然而,人們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才最終發明出了專用照明的工具——燈。根據現有資料看,我國最早的燈具約出現在春秋時期,但這個階段的照明工具還比較簡單。人們可能是受到當時某些飲食器具,比如「豆」的影響,故將其進行改造,或直接在陶質或青銅豆上燃燒動物脂肪來照明,由此延伸出了「燈」的概念及功能,並逐漸發展出了種類豐富的各式燈具。

漢 鎏金羊燈

古代的燈具多為陶器、青銅器,也有少量鐵或石質燈具。到了兩漢,青銅燈成為主流,尤其是皇室、貴族階層普遍使用銅燈。漢代銅燈樣式極其豐富,有一些延續傳統的器皿造型,如簡單的盤形、豆形燈,或主體為三足鼎造型的燈;但更加精彩的是那些惟妙惟肖的仿生動物形燈具,比如西安博物院所藏鎏金羊燈,造型為一尊跪卧的雄健山羊,雙角螺旋內捲,頷首直頸,氣質安詳又不乏端莊,合上燈盤,儼然是一件美輪美奐的雕塑擺件。然而若把羊背掀起,便能打開燈盤於羊頭上,開啟它的照明功能,可謂一舉兩得,既能作為純藝術作品進行觀賞把玩,也具有較強的實用功能。其他的仿生形漢代筒燈還有牛形燈、朱雀燈、雁魚燈等,這些燈具造型皆惟妙惟肖,刻畫雕鏤細緻,工藝精良,多出土於貴族墓葬中,並作為重要的隨葬器具。而人物造型的燈具在當時實為罕見,除了「長信宮燈」以外鮮有發現。漢代燈具的設計結構顯然比前朝更加科學、複雜,其中代表最高科技水平的要數「釭燈」。而「長信宮燈」作為西漢「釭燈」中的傑出佳作,且因其獨有的人物造型,不僅代表了當時青銅燈具工藝技術與藝術的最高水平,更是兩漢物質文明史中的一枚珍奇桂冠。

墓塚中的微光

 

關於墓葬中的燈具,細想起來別有意味。它們中大部分曾伴隨着墓主人度過了生前很長一段時光,在主人客房、卧稜室、書房或是浴室的一角,在每個暗夜中,默默履行着照明的職責。它們多半是主人的「愛寵」「佳器」,有的是皇帝命官府作坊專門訂製,有的輾轉幾番,作為賞賚珍寶被賜贈予多個主人。拿「長信宮燈」來說,它曾侍奉於竇太后長信宮的浴室中,而發掘時它出土的墓葬主人—竇綰,為竇太后的孫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妻,她本身也可能與竇太后有一定的親緣關係。也許是在劉勝和竇綰的新婚燕爾之時,竇太后心懷喜悅與祝福,慷慨地將自己珍藏多年的私人用物饋贈於竇綰作為賀禮。而這件珍貴的禮物也一直伴隨了竇綰的一生,並在她香消玉殞之後照亮了她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黃泉之路。因此,長信宮燈的實際價值,除了具備一個普通燈具應有的實用功能和審美價值以外,更是體現了當時皇親貴族間密切的親緣關係和禮儀交往細節,同時也是劉勝夫婦受到以竇太后為代表的最高皇權的承認和肯定的表現,是一具精美的漢代「活化石」。

 

墓室中隨葬燈具,除了由於墓主人生前十分喜愛,希望永久地佔有它以外,還因其「照明」的特殊功能而被放置。待墓室封閉以後,整個墓塚將無限地沉浸在寒冷的黑暗中,伴隨着的就是死亡帶來的淒涼和陰森恐怖之氣,而能夠給人帶來光明和温暖的燈,應被賦予了豐富的希望和想像,希望可以照亮死者在另一個世界中自如地生活。

本文節錄自《如果國寶會說話 第二季》,有刪節

作者: 《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組

出版商:中華教育

ISBN:9789888759644

 

本書內容來自同名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每冊選取二十五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國寶級文物,用富有趣味的語言講述國寶的來歷、發掘保護、對中華文明史的意義,以及從它們身上折射出的古人生活之美和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