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電車日常──搭叮叮背後的120件事》──你今日搭咗叮叮未?
香港電車在1904年投入服務,是香港歷史悠久的機動公共交通工具之一,它不僅是香港島的地標,也是外地旅客觀光的著名景點。經歷百年來的變遷,香港電車在2024年正式踏入120周年慶,中華書局也趁機推出《電車日常──搭叮叮背後的120件事》一書,展示那些你或許知道和不知道的電車日常。
電車往昔
今日回看香港電車,大家都會認為是一種速度較慢的交通工具,但在百餘年前電車初次服務市民時,曾被譽為「電掣風馳」。當時汽車尚未普及,民眾普遍依賴電車代步,對電車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使電車逐漸由單層改為以雙層車卡運作,以便接載更多乘客,此一改動延續至今。香港電車更於2021年獲健力士世界紀錄認證為全球現役最大的雙層電車車隊,合計共有165輛雙層電車。
在早年,電車是港島區的主力交通工具,但在60至80年代起,隨着交通科技進步,道路網愈加發達,其他運行較迅捷的交通工具,如巴士、地鐵、小巴等亦開始興起,但香港電車並未被時代淘汰,亦不會視香港其他交通工具為競爭對手;反之積極反思和調整自身在本地交通網絡中的定位,並轉為與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互補,以及維持低廉的價格以吸引市民乘搭。
直到現時為止,不論是由堅尼地城搭往筲箕灣,或是在途中搭乘幾個站,車資也是一樣廉宜,這既能發揮電車為短途客「駁腳」的作用,又能吸引有意「遊車河」,欣賞沿途風景的市民和遊客乘搭,成為電車的獨特優勢。
在書中〈港島景色盡入眼簾〉一節中,作者帶讀者來了一次「遊車河」(搭乘電車觀光),路線是由電車的「西廠」出發直駛去堅尼地城,尾站是筲箕灣總站,中途也到跑馬地一遊。身為攝影師的作者,捕捉電車在港島鬧市中行駛的每一幕,不論背景是愛德華風格街市建築西港城和新古典主義建築終審法院大樓,抑或是人車爭路的北角春秧街或者於2024年年底結業的「粵劇勝地」新光戲院,都展現了香港是一座忙碌的城市;林林總總的舊招牌和街角唐樓,訴說着上世紀的故事,也流淌着充滿煙火氣的美。
電車發展
除了精彩照片,本書更着重展現電車在新時代的一些發展動向。作者所選的「120件事」,更多地描述電車現今的面貌,也記載了近年電車公司的動向。法資公司RATP Dev Transport Asia於2009年入主香港電車後,在致力維護電車傳統和特色的同時,亦開展了大大小小的新計劃,務求令電車切合不同群體對交通服務的期望,並配合政府提倡智慧出行的大方向,維持電車在本地的交通體系所扮演的角色。
人們對一件事物的印象往往是流動的,每個年代的電車給人的印象也都不盡相同。透過《電車日常》一書,讀者能知道更多關於電車的細節,作者訪問了入職時間各異、於不同崗位服務的電車公司員工,聆聽他們由不同層面和角度訴說自己的電車故事,十分有趣;從車廠、車身、職員、服務營運、技術支援、宣傳推廣等各方面,組成了「香港電車」的現狀,足以呈現它既是有着120年悠久歷史的交通工具,但也能緊貼時代脈搏,發揮和利用自己的「舊」優勢,成為「新」動力。
小彩蛋
為讀者增添驚喜,本書特設一個小彩蛋環節:挑選九件電車配件,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的形式呈現讀者眼前,只要一掃書中的二維碼便可將圖像放大、縮細或 360度反覆觀察細節位。這技術是非常有趣的,讀者可將掃描後的配件把玩一番,是讀書以外另一種樂趣。
閲讀 · 推薦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