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港九獨立大隊史》還原烽火歲月的抗戰故事

2022年9月1日下午,由香港廣州社團總會、香港商務印書館及香港中華書局聯合舉辦的「紀念港九大隊成立八十周年  港九大隊新書發佈會」在香港千禧新世界酒店舉行。

 

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簡稱港九大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是香港淪陷期間唯一一支成建制、由始至終堅持抵抗的抗日武裝力量。今年正是港九大隊成立八十周年。為了讓香港市民和內地群眾更深入認識港九大隊的歷史貢獻,在香港廣州社團總會支持之下,香港商務印書館和香港中華書局推出《港九大隊志》及《港九獨立大隊史》繁體字版兩本新書。

 

聯合出版集團董事長傅偉中致辭時指出,中共二十大召開前夕,關於港九大隊的兩本新書出版,有着不同凡響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中共領導的港九大隊是一個英雄的群體和壯烈的存在,他們為抗戰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一段歷史,理應記載在中共黨史、中國抗戰史和香港發展史中。負責編校兩書的嶺南大學高級研究員劉蜀永特別指出,有關港九大隊的兩本新書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在反抗外來侵略和民族復興中的重大歷史作用,有助於香港市民更全面和客觀地認識中國共產黨。

 

出席新書發布會的還有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會長林珍、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會長尹小平、港九大隊烈士後人何觀順等,以及當年大力協助港九大隊抗日的基本群衆的後人,如秘密大營救時接待過廖承志等人的山寮村村長王亞元之子、「游擊隊的母親」凌娘的孫女、港九大隊深涌交通總站舊址李家大屋的後人等。

以下內容選自本書〈第一章 一支英雄隊伍的誕生〉,原標題為〈風起雲湧的抗日救亡運動〉:

 

香港位於南海之濱、珠江口之東,原屬新安縣(今寶安縣)。現在的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以及附近大小島嶼200多個,總面積達1,062平方公里。香港被英國霸佔,始於第一次鴉片戰爭。1842年,清朝政府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把香港 割讓給英國;此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朝政府妥協投降,於1860年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英國又佔去九龍半島的尖沙咀;1898年,英國又以武力脅迫清朝政府簽訂《中英拓展香港界址專條》,以九十九年為期,強租九龍半島北部地區,稱之為「新界」。這塊地方北以深圳河為界,東起大鵬灣,西至深圳灣,南至南丫島,包括沙田、大埔、粉嶺、上水、元朗、荃灣、青山等地,以及大小海島200多個,總面積達975.1平方公里。

 

香港雖然被英帝國主義霸佔,但香港同胞與全國人民休戚與共、血肉相連。他們關心國家的安危,民族的命運。近幾十年來,對於日本帝國主義從「濟南慘案」到「九一八事變」,一再挑起事端,屠殺我國同胞,霸佔我國領土,表示極大的義憤。不少團體發表通電,抗議日本帝國主義暴行,要求收復失地,群眾中一再掀起抵制日貨運動,對於上海各界人民和十九路軍奮起抗日,則慷慨解囊,熱情支持。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發生,日本帝國主義發動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妄圖一舉併吞我國。8月13日又大舉進攻上海,中華民族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全國各地救亡運動風起雲湧,香港同胞也開展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共海委領導海員制訂出十項行動綱領,發動捐款支前,並有5,000名海員寧可忍受失業的痛苦,也要投入罷運鬥爭。他們在日本船上做工的罷工離船,在其他外輪上做工的,罷運輸往日本的物資。其他如洋務、印刷、五金、煤炭等各業工人也發起捐獻運動,支援抗戰。

 

青年學生愛國熱情高漲,九月間,香港學賑會成立,倡議籌款支前。他們舉行節食、節用活動,以及賣花、賣旗籌款。學賑會的愛國行動得到廣泛的響應和支持,成立初期只有23間學校參加,後來很快就發展到300多間,成為一個有大、中、小學數十萬學生參加的團體。為適應抗日救亡運動的深入發展,學賑會成立了兒童團、女學團、歌詠班、戲劇班、救護班等等,廣泛組織群眾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學賑會還舉辦各種專題講座,出版《學生呼聲》半月刊,以展開宣傳活動。在蓬勃發展的抗日救亡運動中,不少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成為人民抗日游擊隊的指戰員。學賑會成立後籌得現款2萬多元,衣物、藥品一大批,支援前線和賑濟災民。

 

1938年1月,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成立。這是周恩來親自出面,徵得英國駐華大使卡爾將軍的同意後,建立起來的一個半公開的辦事機構,由廖承志負責。該辦事機構一方面協助地方黨組織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推動港澳同胞、海外華僑捐款捐物,支援前線;另方面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負責接收和轉運海外僑胞支援抗戰的捐款和物資。

 

1938年6月,宋慶齡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大同盟」 ,致力於戰時的醫藥工作和兒童保育工作。這個機構的總部就設在香港。宋慶齡以她崇高的威望和火樣的愛國熱情,向同情中國抗戰的國外人士和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宣傳抗日;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和抗日根據地;募集醫藥、醫療設備和其他物資,通過各種渠道送到敵後根據地去;還送了一批醫務人員到解放區,其中包括著名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大夫。

 

在風起雲湧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學賑會、餘閒樂社、惠陽青年會等進步社團曾組織十多個回鄉服務團,返回東江、西江、北江、四邑、南路和海南等地方工作,促進了當地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1938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軍在大亞灣登陸,21日佔領廣州,戰爭的烽火已經在華南地區燃燒起來。廖承志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和中共廣東省委的決定,在香港召集海委書記曾生和香港市委書記吳有恆等開會,研究在東江開展敵後游擊戰爭,決定由曾生、周伯明、謝鶴籌等帶領一批黨員和積極份子到惠陽縣坪山,建立中共惠寶工作委員會,組織人民抗日武裝。  一批香港海員、華僑青年以及當地農民積極參加。這支武裝後來發展成東江縱隊,香港許多進步社團給東江人民抗日游擊隊以人力、物力的支援,許多青年工人和學生從香港越過敵人的封鎖線,到根據地去,拿起槍桿殺敵人。

 

凶殘成性的日本侵略軍,在華南地區殺人放火,姦淫擄掠,激起了廣大群眾的義憤,香港地區抗日救亡運動十分高漲。特別是1940年秋天開始,在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的第二次反共磨擦中,大批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在國民黨統治區無法立足,被迫由重慶、桂林等地疏散到香港,這些人士中有著名的作家、藝術家、記者、學者教授等等,使香港一時成為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薈萃之地。中共中央指示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的廖承志,團結這些同志,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爭取港澳同胞、海外華僑和國際人士的同情和支持。中共中央南方局還派出張友漁、范長江、夏衍、胡繩等一批黨內文化骨幹前往香港,協助廖承志同志工作,黨內成立了文化委員會。

 

匯集到香港來的進步文化工作者,以各種形式展開宣傳活動,辦起了許多進步刊物,使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有宋慶齡主辦的《中國大同盟》英文半月刊;有范長江為社長、胡仲持為總編輯的《華商報》;有鄒韜奮、茅盾、夏衍、金仲華、沈志遠、胡繩等為編委的《大眾生活》;有茅盾主辦的《筆談》;有俞頌華為總編輯的《光明報》;有救國會同人主辦的《救國月刊》;有郁風主辦的《耕耘》;有張鐵生主辦的《青年知識》;有張明養主辦的《世界知識》 等等。夏衍、于伶、金山等組織的「旅港劇人協會」,匯集了進步的戲劇界人士,演出《霧重慶》、《希特拉的傑作》等話劇。此外,群眾中到處唱起了聶耳、冼星海、賀綠汀等譜寫的抗戰歌曲。這些活動對於教育和動員群眾堅持抗戰,促進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起着重要作用。

港九獨立大隊史

作者:《港九獨立大隊史》編寫組

校訂:劉蜀永、嚴柔媛

出版商: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888807390

 

本書詳述日軍侵佔香港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港九獨立大隊抵抗敵人的英雄事跡,從大隊建立到完成任務光榮撤離的經過,包括在新界建立游擊基地、營救抗日文化人士、肅清土匪、處決漢奸、俘虜偽警、突襲日寇。港九大隊作為香港淪陷期間由始至終堅持抵抗的武裝力量,在農村、海島、海上和城市游擊戰中大顯身手,有效地干擾了日軍的戰略部署;並與盟軍合作共同抗敵,對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上世紀八十年代本書在廣州初版,由編寫組廣泛收集資料及訪問而成。原書早已絕版,今由劉蜀永教授等認真校訂加註,改爲繁體字出版。本書對深入了解香港抗戰史和中共在港活動,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