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中國愛神|除了牛郎織女,原來還有他們

又是一年七夕至,七夕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也是紀念牛郎織女浪漫愛情故事的日子。然而,祈福的對象除了天孫河鼓,亦有被譽爲中國愛神的——「和合二仙」。

元朗屏山洪聖宮彩繪畫

寒山手捧打開的圓盒,拾得手持禾穗,旁有蝙蝠兩隻,代表「福到」之意。

「和合二仙」這一對喜神,是本地廟宇常供奉的神明,亦是廟宇常見的人物裝飾題材,「和合二仙」原本寓意友情和兄弟和睦共處,後引伸婚姻美滿及家庭和睦。

相傳「和合二仙」是唐貞觀年間寒山和拾得兩位僧人。明人洪應明《仙佛奇蹤.卷七》記載寒山沒有姓氏,曾住在始豐縣天臺山的寒岩中,遂名寒山。至於拾得本是一名孤兒,他被豐干禪師從路上撿拾回來,故取名為「拾得」。

寒山和拾得是一對感情要好的朋友,經常和詩唱偈,拾得會把吃剩的飯菜洗乾淨,裝在竹筒中,送給寒山。後來他倆在蘇州楓橋定居,合力建成著名的寒山寺,二人的事跡因而流傳千古。現時於寒山寺中,可找到清人羅聘所繪〈寒山拾得寫意畫像〉拓片,畫中寒山右手指地,談笑風生;而拾得袒胸露腹,歡愉靜聽,兩人都是披頭散髮,憨態可掬。寒山寺中亦有寒山和拾得的木雕金身像,寒山手捧一個瓶子(不是一般所見的手持圓盒),拾得手持一束荷花,二人相視而笑,造型古樸,栩栩如生。

蘇州寒山寺內寒山及拾得雕像

據學者考證清雍正以前,「和合二仙」並不是特指寒山和拾得,最初的原型是一個叫萬回的唐僧,他又稱為「萬回哥哥」,本姓張,生活在唐朝貞觀年間。他的兄長遠赴戰場,久無音信,雙親極為掛念,萬回就自告奮勇前去探望。他早上出門,晚上就趕了回來,手上拿的家書封口的糨糊還沒乾透呢!人們估算他這樣來回兩地足有萬里之遙,於是就送了個「萬回」的綽號給他。

傳說中象徵家人團圓的萬回成了「和合之神」,得到了廣泛的信仰,在唐代,宮廷、民間都虔誠奉祀萬回,盼望遠在萬里之外的親人也能順利回來,把希望寄託在萬回身上。宋代時,萬回仍為人所奉祀,不過,到了明朝,萬回的祭祀已經絕跡了。由一個「和合之神」來代表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顯得比較勉強,於是到了明清時,把「和合之神」拆分為二,並附會為唐代高僧寒山與拾得。清代雍正時,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和合二仙」因此稱為「和合二聖」。

貝澳咸田村天后彩繪畫

二仙頭梳兩髻,童子造型,但表情較為猙獰,大耳,雙眉蹙起,與一般和善的形象不同。寒山手捧圓盒,有五隻蝙蝠從圓盒飛出來,代表五福臨門;拾得手持荷花。

屯門青松觀神仙壁畫浮雕

寒山手捧圓盒,盒上有一隻蝙蝠代表「福到」之意;拾得手持荷花。

寒山和拾得老僧的形象歷千年的變化,漸漸轉為孩童的模樣,無論在本港供奉的寒山與拾得神像,或是廟宇的裝飾,二人多是孩童模樣。他們最突出的地方,是寒山捧着一個圓盒,而拾得手持一枝荷花或禾穗。二人有此造型,源於以下故事:寒山與拾得住在北方一個村子裏,二人感情非常深厚,寒山年紀稍長,並與拾得愛上同一個姑娘而不知。臨到拾得和那位姑娘結婚時,寒山才得知。寒山於是棄家到江南蘇州楓橋削髮為僧。拾得得知後,也丟下未婚妻去尋找寒山。得知寒山的住處後,拾得便折了一朵盛開的荷花前去探訪,而寒山見拾得前來,連忙捧着盛上齋飯的盒子出迎,二人高興之極。拾得隨後也出了家,姑蘇城外的寒山寺便是二人修成正果之處。二仙分別手持「盒」與「荷」,乃同「和」、「合」諧音,即取「和合」之意。

▲本文摘自《遊香港廟宇聽故事》

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