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哪吒之魔童鬧海:廟宇如何演繹他的傳奇?

哪吒的故事橫跨千年,從《封神演義》中的少年英豪,到廟宇裝飾的守護神,再到近年大熱的電影,哪吒形象不斷演變,但不變的是他的反叛精神與成長歷程。

《遊香港廟宇聽故事》記錄了眾多香港本地廟宇中的繪畫和裝飾,通過生動的案例和豐富的圖片資料,詳細講解了彩繪中的各種元素,如本篇將會講述的哪吒神話故事等,以及它們所代表的文化深層含義。

本篇從香港廟宇嵌瓷畫與雕塑切入,細數哪吒「伏龍」的傳說,無論是慈雲山的嵌瓷畫、青山寺的陶瓷雕塑,還是三太子宮的供奉歷史,皆展現了哪吒如何從一位降龍鬥法的少年,蛻變為承載信仰與文化意義的神祇。當哪吒的故事再次席捲大銀幕,我們或許能從這些歷史與視覺藝術中,看見一個更豐富立體的哪吒。

慈雲山慈雲閣嵌瓷畫

慈雲山慈雲閣內有一組表述《封神演義》故事的嵌瓷畫,其中有一幅是「陳塘関哪叱伏龍」,畫中孩童形象的哪吒穿上紫綠色混天綾,雙手及雙腳均帶上金鐲,他一手握乾坤圈,一手扯着龍角,整個人騎在龍身上面,作降龍之狀,被騎的龍開始呈痛苦之狀。

「哪吒伏龍」是哪吒年青時所闖下的大禍,故事見於明許仲琳、陸西星所著《封神演義》第十二回〈陳塘關哪吒出世〉及十三回〈太乙真人收石磯〉。

炎熱的五月天,哪吒往東海九灣河沐浴,他用隨身七尺長的大紅綢子混天綾蘸水拭抹全身,該混天綾法寶害得海面波濤洶湧,海中的水晶宮也搖晃起來。海龍王敖光派一個巡海夜叉去了解,夜叉竟被哪吒用乾坤圈打死了,乾坤圈是金色鐲子,可放大縮小,投擲攻擊,力量巨大百發百中,當然輕易令夜叉一命嗚呼。龍王三太子敖丙打算前去收拾哪吒,哪吒踏住了敖丙的頭,拿起乾坤圈打了一下他的腦門,打得他變成了一條小龍。哪吒把敖丙的龍筋抽出來,打算給父親李靖做腰帶,敖丙被抽得嚷叫,翻滾後就死了。

屯門青山寺護法殿年少時期的哪吒陶瓷

哪吒年青時身穿華麗鎧甲,手執乾坤圈。

海龍王敖光打算向玉皇大帝稟告哪吒惡行,怎料哪吒恃着有師傅給予他的隱身符,竟用乾坤圈打得敖光踉蹌倒地,及後更打了敖光一二十拳。敖光更被哪吒抓下了四、五十片鱗甲,疼痛難忍只求饒命。四海龍王為敖光出頭,聯名奏准玉帝來拿哪吒父母即李靖夫婦問罪,哪吒說:「『一人行事一人當』,我打死敖丙、李艮(巡海夜叉),我當償命,豈有子連累父母之理!」

長洲玉虛宮年少時期的哪吒雕塑

圖中間為哪吒,他身穿鎧甲,手持火尖槍,腳踏風火輪。圖左長有翅膀的是雷震子。

為了不連累雙親,哪吒「便右手提劍,先去一臂膊,後自剖其腹,剜腸剔骨,散了七魄三魂,一命歸泉」。這便是哪吒削肉還母、剔骨還父故事的由來。四海龍王姑念哪吒的一番孝心,便放了李靖夫婦不再追究。

後來哪吒師傅乾元山太乙真人用蓮花和荷葉為他做一副軀體,將荷葉梗兒折成三百骨節;三個荷葉按上、中、下,然後口中念念有詞,最後大喝一聲:「哪吒不成人形,更待何時!」之後跳起一個人來,身長一丈六尺,此乃哪吒蓮花化身。

不少廟宇裝飾都會以哪吒年少時的形象為題材,哪吒不畏強權,作為仙界的代表輔助姜子牙伐紂,年青時期的哪吒穿着將領的盔甲,拿着乾坤圈,踏上征途,理直氣壯昂首闊步。

延伸賞析

深水埗三太子宮

三太子宮建於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是全港唯一奉祀哪吒三太子為主神的廟宇。三太子宮門外的對聯是「驅除厲疫何神也 功德生民則祀之」,明顯表示該廟宇供奉的神靈能驅除瘟疫、造福人們。據說 1894年,香港發生瘟疫且迅速蔓延,有人歸咎妖魔鬼怪作祟,區內來自惠陽的客籍打石工人,從淡水三太子廟請來哪吒神像到深水埗驅除瘟疫。自供奉神像出巡後,區內的瘟疫便告停止,居民於是在區內籌建三太子宮以作紀念。三太子宮內主神位置供奉着三個神像,據學者考證三個同樣是哪吒。哪吒身穿紅金色混天綾,一手持火尖槍,一手握乾坤圈,是他年青時的形象。

節選自徐佩君《遊香港廟宇聽故事》

許仲琳、陸西星《封神演義》之哪吒伏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