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舒剛波:在港澳台地區教育變化中立足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新時代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在國家教育部、港澳台教育主管部門和其他地方教育部門的聯合推動下,港澳台三地教育依託「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優勢與機遇在國際上獲得高度認可;同時,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港澳台三地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對當前教育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2024 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5週年,華南師範大學聚焦教育強國建設總體目標,牽頭編著《港澳台地區教育發展藍皮書(2024)》,令人振奮、鼓舞人心,我謹致以熱烈祝賀和良好祝願!
《港澳台地區教育發展藍皮書(2024)》聚焦港澳台三個地區的教育體系,從地區教育發展的經驗和特點出發,探究新時代港澳台如何助力教育強國建設,是對教育高質素發展的新探索、新研究。本書包括港澳台三個地區教育發展主題,每個主題囊括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教師教育和職業教育,以及終身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對三個地區的重要教育政策、舉措和教育統計數據進行全面觀察與縱深分析,描繪出港澳台三個地區教育發展的全景,主題突出、觀點鮮明,既有宏大敘事,又有微觀案例,從歷史—現實—未來的時間序列回顧三地教育實踐歷程、分析機遇挑戰、展望未來發展走向,有助於相關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更好把握我國港澳台三地教育發展狀況,為構建高質素教育體系提供參考資料和決策依據。
站在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科技之變的關鍵節點上,回顧港澳台三地教育改革發展的成績、經驗與教訓,展望三地教育發展的未來戰略與走向,非常必要。在國際、國內複雜形勢下,港澳台三地教育現代化發展正在進入新階段。三地教育如何立足已有的普惠化、多樣化、國際化優勢,迎接挑戰、主動興變,推動教育強國建設,非常值得內地及港澳台教育學者研究與思考。對於港澳台三地教育研究,我認為應堅決落實和維護中央對港澳台三地教育的管治權,持續推進內地和港澳台三地教育交流合作提質增效,牢牢堅持三個「立足」。
一是立足長遠、從長計議。港澳台三地教育的長遠目標是什麼?我覺得包括以下三點:首先,港澳台三地未來教育體系是愛國主義教育體系。這是「一國兩制」的基本要求,也是港澳回歸後教育的必然要求與選擇,更是台灣歸來後的必然趨勢。港澳台三地教育體系必須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樹立對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培養具有國家認同、民族自豪感和國際視野的新時代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因此,要根據港澳台教育發展的歷史與現狀,研究三地愛國教育的路線圖。其次,港澳台三地未來教育是更加優質的教育。高質素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
港澳教育質素在回歸以來取得了較大的提升,但是還需要對一些質素不高的教育領域或學校進行精準研究,實現港澳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台灣為推動基礎教育發展,在職業教育、教育創新與實驗、多元戶外教育、美感教育和電子化教育等方面開展了系列探索,取得明顯成效,但各級各類教育應找準自身定位,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充分發揮自身發展優勢,促進兩岸教育的合作,共同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再次,未來港澳台三地教育是公平、多樣的教育。在多樣發展上,三地教育做得比較出色,但是在公平性上,由於資本主義教育性質決定了學校的貧富不均、質素不一、差距懸殊,造成程度不一的社會割裂和階層再生產。
二是要立足整體。港澳台三地教育不是單方面的事情,它跟三地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是緊密聯繫的;研究三地教育,不能不研究三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三地和世界、內地的聯繫。港澳台三地教育實行的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學校類型既多樣且複雜。另外,三地的教育研究也不僅僅包括學校、課程、教材,以及教師這些方面(這些方面是重點),還包括制度、管理構架,對港澳台三地教育的研究需要立足三地教育發展全貌進行整體性研究。同時,港澳台三地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經在提升整體受教育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以及深化與內地教育合作交流三個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為建設教育強國作出了卓越貢獻,體現着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獨特實踐。
三是立足人心回歸。人心回歸一直是香港和澳門回歸後一個關鍵性問題,也必將是台灣歸來後面臨的重要問題。教育在人心回歸上具有重要作用。三地教育研究與其他區域教育研究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要推動三地人心回歸。因此,港澳台三地教育研究要立足人心回歸,研究影響港澳台人心回歸的內外部因素,內地與港澳台教育研究者一道探索出旨在促進人心回歸的教育體系和工作體系,解決港澳台教育面臨的一些迫切問題,為三地人心真正回歸作出更大的貢獻。
研究港澳台三地教育,也不僅僅是把目光局限於港澳台的區域屬性,更要把視角放在國家發展大局當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重大任務,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高質素教育體系能夠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是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堵點、卡點的突破口。港澳台三地教育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有着自身的優勢和潛力。三地教育體系相對內地而言具有較高的國際化水準,能夠引進較先進的國際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國際視野和思維模式;港澳台三地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科技創新方面具有較強的實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技術支撐和成果轉化;港澳台三地教育體系注重與產業的深度融合,能夠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港澳台三地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和終身學習體系,能夠為在職人員提供持續學習和提升技能的機會,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人才保障。通過借鑒港澳台經驗、加強區域合作、支持港澳台教育發展等措施,我們也可以推動內地與港澳台三地教育體系的融合發展,共同構建高質素的教育體系,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隨着全球化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的席捲,教育領域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變革。港澳台三地教育作為中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現狀和趨勢不僅影響着當地人才培養和社會進步,也折射出中國教育的多元化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步伐。《港澳台地區教育發展藍皮書(2024)》基於強烈的教育實踐關懷、鮮明的政策邏輯、詳實的數據資料進行謀篇佈局,分析港澳台三地教育體系的發展現狀、主要戰略和發展特色,並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有助於引發學者關注三地教育在國家教育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此,我衷心期盼《港澳台地區教育發展藍皮書(2024)》成為教育專家學者、實踐工作者的交流載體和平台,與國內外教育界同行共同探討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港澳台三地教育新理念、新經驗、新模式,探索提升人才培育與地區發展需求的對接程度,推動我國教育高質素發展,培養能應未來社會所需及祖國所用之人才,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港澳台地區教育發展藍皮書2024》序言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