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太空人是如何煉成的?

2022年是中國航天忙碌的一年,讓我們一起回顧這中國航天人再次刷新的飛天壯舉。

 

北京時間2022年11月29日23時08分,太空人費俊龍、鄧清明、張陸組成「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接力空間站建造階段載人飛行任務的最後一棒,向建造空間站的終點衝刺。

這是一次別具意義的空間站之旅,迎來了六名中國太空人同時在軌飛行的歷史時刻。2022年11月30日7時33分,翹盼已久的「神舟十四號」太空人乘組順利打開「家門」,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親人入駐「天宮」,兩個太空人乘組「勝利會師」。

 

在空間站完成在軌輪換後,「神舟十四號」太空人乘組踏上回家之路。2022年12月4日20時09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在軌工作生活了183天的三名太空人陳冬、劉洋、蔡旭哲順利返回地球。太空人陳冬首先出艙,臉上洋溢着笑容。這次在外太空「出差」,陳冬又創造了一項紀錄,他成為了中國首位在軌時間突破200天的太空人。

 

2010年5月,陳冬入選為我國第二批太空人。2016年,他與景海鵬一起駕駛「神舟十一號」飛船飛赴太空,在軌工作33天,創造了當時中國太空人單次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這是陳冬的首次太空之旅,一次非同尋常的生命體驗。

 

太空人是如何煉成的?太空人的生活是怎樣的?這33天他都經歷了甚麼?讓我們一起走進太空人陳冬背後的故事。

 

以下內容節選自即將於今年1月出版的《少年讀中國:國之重器》:

 

在這33天裏,他們要做38項實驗,既是太空人,又是工程師、科學家、醫生、飼養員和農民等多面手。尤其是太空種菜的實驗,填補了我國在軌植物栽培技術領域的空白,為開展空間站更大規模、更高複雜度和更精確的受控生態生保系統技術驗證與在軌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看過電影《火星任務》的朋友曾問過陳冬:「您有沒有在『天宮二號』裏種馬鈴薯?」陳冬說:「因為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像電影《火星任務》裏一樣種馬鈴薯,我們種的是生菜。」

 

在地球上種菜,出苗天經地義。但在失重環境下種植,怎樣才能出苗?怎樣才能提供合適的養分、水分?都是難題和挑戰。

 

早在地面的多次試驗中,陳冬他倆就認真摸索體會,根據對太空環境的充分了解,提出了很多寶貴建議,進行操作優化。這些建議對太空實驗非常寶貴。

 

在太空中的實驗終於開始了,在陳冬他倆的細心呵護下,生菜出苗了,越長越高,短短幾天裏就長到10多厘米高。在太空生長的生菜和吐絲成繭的蠶寶寶,吸引了全球很多青少年的目光。

 

太空人並不只是在太空艙養蠶種菜、做做實驗而已,這是個堪稱地球上最危險的職業。就在飛船返航前幾天,陳冬和景海鵬突然遭遇了話音通信中斷故障。

 

「開始我呼叫飛控中心,沒有反應,我還以為不在通訊區。隔一會兒再呼叫,還沒有反應,」陳冬說,「我們就在攝像頭前寫下『無線電通訊故障』,讓地面科技人員看到。在與地面聯手排故的3小時裏,我們在鏡頭前非常鎮定,還在手冊上空白頁寫了兩句話,『我們很好,請你們放心』,告知地面。同時,我倆一直在分析,是甚麼引起了故障?會不會引發其它故障?我們會不會提前返航?」

 

收聽不到地面指揮調度,太空人在太空中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景海鵬說:「最壞的打算,就是我們可能回不去了。」

 

這是直面生死的挑戰。

 

陳冬說:「我倆都相信我們的科學家和我們的飛行器,一定能把我們安全送回家。」

 

他倆還拿出牛肉乾和巧克力,故作輕鬆地面對攝像頭享用起來,以此告訴飛控中心:我們很鎮定,一定能排除故障。

 

當語音通訊鏈路恢復,陳冬和景海鵬相視一笑。

 

而他們返回地球的經歷同樣驚心動魄,尤其是返回艙要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穿越「黑障區」。

 

返回艙飛至距地面100千米高度後,逐步進入大氣層。陳冬說:「當返回艙高速闖入大氣層時,會產生上千攝氏度的高溫,並在返回艙周圍形成一個電離層,無線電通訊中斷了。通過舷窗,我先是看到火焰將飛船表面防燒蝕層點燃,剝落的紅色碎片密集飛過,很快將舷窗全部覆蓋變黑,但是能感受到返回艙的發動機仍在工作。」

 

穿過「黑障區」後最大的考驗是甚麼?

 

「那是降落傘開傘之時。先是『轟』的一聲彈傘艙蓋,然後是引導傘、主傘先後有序打開,返回艙墜落的重力和主傘的上升力造成艙體劇烈晃動,就像大風浪裏的一葉小舟。雖然人晃得難受,但我好激動:主傘打開了,我們安全回家了!果然,一會兒返回艙就穩定了下來,直到它着陸時再次彈跳起來,我們立即發出指令切斷了降落傘,艙體立即停了下來,經過飛翔和烈焰,我們再次回到了祖國的大地,心裏無比踏實。」陳冬說。

 

那是2016年11月18日13時59分,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陸場。

本書講述了在我國航空航天、核潛艇、核工業等領域湧現出的先進人物的故事,他們銳意進取、忠於職守、勇克難關,對社會產生了積極影響和巨大貢獻,其先進事跡為當代青少年樹立了人生榜樣。

本系列是一套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設計師錢航主編、一線科研人員編寫的全景式揭祕中國探月工程的原創科學繪本。叢書按照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的路徑設計,分為《出發,去月球!——探月夢啟航》《月背之路——探月工程的突破》《逐夢深空——嫦娥五號攬月回》三冊。60個跨頁全景展現,150個航天知識點有趣有料,帶你親臨火箭發射現場,開啟一場奇妙的探月之旅!

這是一本基礎與專業相結合的天文科普書。在書中,天文學家會帶你領略中外天文的 「對對碰」,加入茫茫宇宙的「朋友圈」,了解稀奇而專業的天文詞彙,瞧瞧宇宙的「奇特大咖」,觸碰專業的中外天文台和國內天文高校……看一看天文歷程大PK,古跡遺塔竟隱藏有奇異的天文「密碼」,古人會畫出這麼複雜而規整的天文圖,神秘的太空處處存在着看不見的暗能量、星座有着跌宕起伏的由來與傳說……在天文學家講述中,觸接天文之門,帶着談「天」中的希望與探尋,透過層層迷霧看到一個更廣闊、更清晰、更明亮的宇宙。

本書以豐富的文字資料,詳細的科普介紹,以及生動精美的圖片,為讀者介紹了中國近70年的航天發展探索歷程。並且讓讀者了解到比較前沿的中國航天技術成就。

航天育種,指將農作物種子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的特殊環境使種子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選育新種子,培育作物新品種。本書從宇宙起源和生物進化講起,以淺顯易懂的語言介紹了航天育種的發展歷程和科學原理,穿插生動精彩的圖畫,讓小朋友們暢遊探索太空的神秘旅程,在心中播下對航天科技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