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閱讀推薦|從詩文深度解讀香港清遺民

「清遺民」是指那些在清朝考取進士、獲得官職,但在清亡後拒絕擔任民國政府職務的人。本書選錄了九位香港清遺民的詩文作品,九位清遺民的生活軌跡各不相同,他們的詩文不僅描繪了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情況,流露出遺民的情感,也反映了民初香港的社會風貌。書中提供這些清遺民的生平簡介,並為各篇詩文附上註釋和簡析,通俗易懂,便於讀者理解。

中國歷史上朝代更迭之際,知識份子的動態往往引起研究者的關注。宋元、元明、明清三個歷史轉折時期如是,清末民初更如是。清末距今未遠,引發改朝換代的辛亥革命又與香港息息相關,回顧這段歷史中南來清遺民知識份子的動態,其趣味及意義與此前的研究各有異同,值得為文深入探索,此乃本書《香江情懷:香港清遺民詩文集選編》製作的緣由。

辛亥革命不僅標誌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終結,亦深刻改變了中國社會結構及文化生態。在這場歷史巨變中,清遺民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生存狀態與思想情感引起廣泛關注。尤其是在香港,一批原籍廣東的晚清進士,面對清室的傾覆,毅然選擇遷居或暫住此地,成為香港歷史上一段不可忽視的篇章。

本書旨在系統整理及展示清遺民在香港期間所創作的詩文,通過他們的文字,窺探其內心世界與生活軌跡,進而探討他們在香港社會、文化及教育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清遺民雖然身處異鄉,但思想及情感卻與故土緊密相連;既有對前朝的眷戀,亦有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與適應。

這批清遺民在香港的表現各異,有的選擇退隱山林,不問世事,僅以詩書為伴;有的積極融入香港社會,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參與教育、文化事業,致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其詩文不僅記錄個人情感與心路歷程,亦反映民初香港社會風貌及各界人士交往情況。循此可以更深入理解清遺民在香港的生活狀態及思想變遷,以及其對香港文化的貢獻。

然而,長期以來,清遺民及其文學作品在學術界並未得到足夠重視。其一,清遺民無論政治立場或思想觀念均與現代社會相去甚遠,往往被視為保守、守舊的代表;其二,由於歷史原因及文獻資料散佚,清遺民詩文作品亦未能得到系統整理及研究。因此,本書的編纂既是對清遺民文學遺產的一次搶救性發掘,亦是對香港歷史文化的一次深入探索。

本書精選九位具有代表性的清遺民,包括賴際熙、溫肅、陳伯陶、丁仁長、何藻翔、張學華、吳道鎔、江孔殷及岑光樾。他們的詩文作品涵蓋抒情、詠物、記事等多個方面,不僅展現個人的文學才華,亦反映他們對時局的關注及對生活的感悟。通過對這些詩文的解讀,讀者可以更全面了解清遺民在香港的生活狀態及思想情感,以及他們對香港文化的貢獻及影響。

總之,本書不只是一部文學選集,更是一部歷史文化見證;從中可以窺見清遺民在香港的生活片段,感受他們對故土的深情厚誼,以及他們在異鄉的文化堅守與傳承。本書作者治清代思想史有年,亦長時期從事香港史教研的工作;本書集清史與香港史於一部,兼顧學術發明與閱讀趣味,可謂上品。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引起學術界及廣大讀者的關注,進一步推動對清遺民及其文學作品的研究與探討,為香港乃至中國的歷史文化研究增添新的視角及深度。

 

劉智鵬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