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搞場大龍鳳

1950 年代是香港粵劇的輝煌時代,原動力固然是來自一代編劇大師唐滌生的粵劇改革,和任劍輝、芳艷芬、白雪仙、何非凡、吳君麗等紅伶努力下的協同效應。當中,其實麥炳榮和鳳凰女早已不只嶄露頭角。唐滌生於1959 年9 月不幸逝世, 任、白至1961 年才重組「仙鳳鳴劇團」首演由葉紹德執筆的《白蛇新傳》,之後「仙鳳」雖仍間中演出,但沒有再開山新戲,而芳艷芬也於1959 年告別劇壇,相信種種因素令粵劇觀眾大量流失。
 
與此同時,香港娛樂文化在1960 至1970 年代發生很大變化,是源於新媒體和新形式的興起,與屬於傳統大眾娛樂的粵劇、粵曲產生激烈競爭。這時候,麗的呼聲電視(1957 年啟播)、商業電台(1959 年啟播)、無綫電視(1967 年11 月啟播)、陳寶珠、蕭芳芳的青春電影、粵語流行曲、國語電影、國語時代曲、歐美電影、歐西流行曲等媒體和形式爭相成為娛樂主流,不斷把粵劇、粵曲、粵劇電影推向邊緣。
 
從當代粵劇發展的進程來看,麥炳榮、鳳凰女及「大龍鳳」的班主、一眾編劇、演員和拍和樂手崛起於「後唐滌生時代」的1960 年代,並且奮鬥至1970 年代。他們在粵劇低潮中力爭上游,最後創造了奇跡,為後世留下一批珍貴的劇目,故「大龍鳳時代」也標誌憑苦幹尋求突破的精神。
 
——陳守仁教授

大龍鳳劇團的戲碼除了南北派武打精彩,還採用很多古老排場,刻意保持傳統粵劇的風貌。他們的名劇有《鳳閣恩仇未了情》、《百戰榮歸迎彩鳳》、《十年一覺揚州夢》、《燕歸人未歸》等。

《鳳閣恩仇未了情》 

1962 年3 月10 日,香港大會堂啟用後,粵劇界多了一個公營演出場地。《鳳閣恩仇未了情》首先在大會堂公演,然後移師九龍普慶,受到熱烈歡迎,大龍鳳從此奠定大型班地位。大龍鳳代表粵劇界祝賀這個新建的文化殿堂開幕,為香港大會堂獻上第一個粵劇演出,也是在這裏首演《六國大封相》的劇團。

大龍鳳劇團1962 年3 月在香港大會堂演出的特刊

麥炳榮、鳳凰女、黃千歲、陳好逑是錯配鴛鴦,還有譚蘭卿連篇笑料、梁醒波讀番書、鳳凰女扮男裝唱平喉,《鳳閣恩仇未了情》成為粵劇喜劇經典,讓香港人笑足大半個世紀。這齣瘋狂的喜劇更成為不少碩士生和博士生的論文專題。2008 年「粵劇國際研討會:情尋足跡二百年」邀請眾多學者赴會,陳守仁教授的論文〈「邊個係邊個?」:從身份劇到雜種身份劇《鳳閣恩仇未了情》〉就以此劇為題。 

陳教授提出:「說《鳳閣》是身份劇,它實在當之無愧。全劇共有六個劇中人,在劇中被錯認身份,及主動或被動地扮作其他身份,或更不幸地失去身份。這些與身份變動有關的情節,竟有最少十五處之多,難怪劇中積累了那麼多的誤會。」另外,劇中所用語言是文化大混雜的表現,丑生倪思安救起紅鸞,會以廣東話、英文、潮州話等查問對方姓名,反映不同方言在香港的共融性。到「讀番書」一折,丑生說了不少英文、荷里活明星名字、潮流用語等,內容雖然有點荒誕,卻迎合了華洋雜處的香港環境。

朱毅剛(1922-1981)創作的主題曲〈胡地蠻歌〉風行數十載,也是藝壇佳話。說起這支小曲,有一段小故事,麥炳榮的徒弟阮兆輝憶述,師父從來不喜歡生聖人(即新撰小曲),囑咐徒弟跟朱毅剛學唱,學完後才到師父廂位唱給他聽。所以第一個懂得唱〈胡地蠻歌〉的老倌,不是麥炳榮,而是輝哥阮兆輝。

朱毅剛和梁醒波在研究唱段

著名音樂領導朱慶祥憶述大哥朱毅剛的強項是創作長小曲, 這種工作十分艱辛,可是朱毅剛一晚就可以完成任務,能人所不能。難怪正印花旦鳳凰女當時也詫異:一晚完成的樂曲,會不是「行貨」嗎?事實證明〈胡地蠻歌〉一經傳唱,人人琅琅上口,「一葉輕舟去,人隔萬重山」成為街知巷聞的經典金曲。

朱慶祥為鳳凰女拉奏小曲

寶人和成絕唱 

1970 年代的大龍鳳是大型班霸,所有具分量的街坊會籌辦神功戲,都以請到麥炳榮、鳳凰女為榮。很多主會都要求點演《黃飛虎反五關》、《十奏嚴嵩》、《燕歸人未歸》等首本名劇。大龍鳳其他名劇還有《不斬樓蘭誓不還》、《彩鳳榮華雙拜相》、《飛上枝頭變鳳凰》、《今宵重見鳳凰歸》、《蠻漢刁妻》、《劍底還貞》、《慧劍續情絲》等。

 

1984 年,鳳凰女、麥炳榮參加寶人和,在美孚百麗殿公演。當時麥炳榮對傳媒自豪地說:「我六十八歲啦,仍然可以做文武生。」這是他們藝術旅程的最後一台戲,劇目有《刁蠻元帥莽將軍》、《榮歸衣錦鳳求凰》、《癡鳳狂龍》、《鳳閣恩仇未了情》、《十年一覺揚州夢》、《十奏嚴嵩》、《夜審武探花》、《金釵引鳳凰》、《黃飛虎反五關》等。其他四柱是阮兆輝、高麗、招石文和賽麒麟。

寶人和劇團的報章廣告

同年,麥炳榮返回美國休息後突然病逝,寶人和此屆亦成為他們的絕唱。鳳凰女失去好拍檔,決意淡出舞台,大龍鳳時代正式結束。不過大龍鳳的名劇仍然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

本文節錄自《大龍鳳時代——麥炳榮、鳳凰女的粵劇因緣》

大龍鳳時代——麥炳榮、鳳凰女的粵劇因緣

作者:岳清

出版商: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888808281

 

本書全面解說大龍鳳劇團的成員、發展與經典劇目,從「鐵三角」麥炳榮、鳳凰女和譚蘭卿說起,到「超級班主」何少保,重量級演員林家聲、陳好逑、阮兆輝、高麗,編劇家劉月峰、潘一帆,音樂領導麥惠文、高潤權等;再介紹劇團代表性的演出如「六一八雨災」義演、保良局百周年籌款義演,戲寶如《十年一覺揚州夢》、《鳳閣恩仇未了情》、《燕歸人未歸》等。輔以近二百張劇照、定妝照、戲橋、特刊、唱片封套等珍貴圖片,讀者可由此走進光彩耀目的舞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