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文史書房|孫中山與香港
孫中山的政治意識從朦朧到清晰的時期是他離開檀香山到香港讀高中的時期,即從17歲到20歲(1883—1886)的3年。
▲孫中山18歲時攝
如果說,大學時代的交遊給了孫中山以民主主義的思想養料,廣泛的課外閱讀給了他科學的進化的世界觀,那麼,香港作為近代城市的市政面貌及管理方式,則給他以思考改革中國社會的啟示。他通過香港和內地的比較考索,原有的去除惡政府志向更為堅定,而對未來良政治的理想開始有了可資師法的榜樣。1923年孫中山在回答自己革命思想得自於何時何地時說,香港的市政建設給他以深刻印象並導致他進行政治上的反思。他說:
我於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輒閒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閎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我每年回故里香山二次,兩地相較,情形迥異……我恆默念:香山、香港相距僅五十英里,何以如此不同?外人能在七八十年間在一荒島上成此偉績,中國以四千年之文明,乃無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
▲1870年維多利亞城舊影
人們總是從活生生的事實中得到感受,從現實的差異中發生疑問,獲得啟示。康有為不也是在1879年初遊香港時,從香港市政面貌中悟出「乃知西人治國有法度,不得以古舊之夷狄視之」的道理嗎?對於古老文明和近代文明的認辨,總是通過兩種文明的外觀進入理性思考的。孫中山從香港市政建設聯想到內地何以落後,正是他理性反思的開始。
疑問導向求索。求索之一法,訴諸於經驗。孫中山從自己的鄉政改良活動中發現,地方長官的好惡是政治改良成敗的關鍵。由此,他開始作比較研究,即「由市政之研究進而為政治之研究。研究結果,知香港政府官員皆潔己奉公,貪贓納賄之事絕無僅有,此與中國情形正相反」,「於是覺悟鄉村政治乃中國政治中之最廉潔者,愈高則愈齷齪」。他對清政府腐敗的認識從實際經驗上升到了理性的判斷。於是,再求之於熟悉西方政治的長老:
又聞諸長老,英國及歐洲之良政治,並非固有者,乃人經營而改變之耳。從前英國政治亦復腐敗惡劣,顧英人愛自由,僉曰:「吾人不復能忍耐此等事,必有以更張之。」有志竟成,卒達目的。我因此遂作一想曰:「曷為吾人不能改革中國之惡政治耶?」
他所聞諸的長老,就他在大學時代的交遊看,只能是他的英國老師和長期生活於英國的中國老師何啟。就這位長老回答的內容推敲,似乎何啟的可能性更大。
經過這番的比較、研究,他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則並無良政府,數百年來只有敗壞一切之惡政府。我因此於大學畢業之後,即決計拋棄其醫人生涯,而從事於醫國事業。由此可知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香港也。」從乙酉中法戰敗之年萌生的「決覆清廷」之志,經過香港時期大學時代的幾多陶冶,終於在原來的民族主義情緒上增加了符合時代要求的民主主義內容;對於未來良政治的追求,更明確地從嚮往香港的建設成就出發,向着西方的立憲制度邁進了。由此可見,孫中山的大學時代確實是他政治上開始成熟的時代,也是他作為一個民主革命先行者不可缺少的思想準備的時代。
1892年7月,當孫中山獲得西醫書院授予的醫學士學位和領得在香港開業行醫的資格證書,告別母校時,他已經是一個準備投身於現實政治鬥爭,對未來充滿信心的「醫國手」了。
▲本文摘自《孫中山與辛亥革命》
✦閱讀推薦
作者:沈渭濱
出版商:開明書店
ISBN:9789624592887
本書是一部孫中山革命歷程的傳記。從他早年求學香港而醞釀出革命思想,與同學好友倡言反清革命,到策劃發動十次起義遭遇失敗,最終在1911年武昌起義取得成功,結束了長達兩千餘年的帝制,創立了中華民國。
本書亦是一部辛亥革命前五十年的中國社會變遷史。這一時期滿漢民族矛盾尖銳,廢除科舉使得知識份子走投無路,同時在列強侵略之下亟需救亡圖存。「改革」與「革命」構成了這一時期相反相成的兩大主題。
本書從個人與時代的角度着眼,全面分析了辛亥革命爆發的諸多原因,勾勒出了一部恢弘生動的歷史長卷。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