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文史書房|軸心時代:人類群星閃耀時

德國思想家雅斯貝斯提出著名的「軸心時代」概念,認為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人類文明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精神領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張力,發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開始以理智方式和道德規範來面對人類社會。軸心時代的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一直影響着人類的生存和生活。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正好與軸心時代重合,奏響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樂章。

 

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明的天空群星璀璨,其中最明亮的一顆星是孔子,孔子是道德大師;最耀眼的一顆星是老子,老子是智慧大師;還有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莊子,法家的韓非,墨家的墨子。他們的思想滋養哺育了中華民族,塑造了中國人的集體人格。對於這些偉大的精神導師,我們只能頂禮膜拜。

▲稷下學宮

仰望先秦的天空,儘管不同的星宿有着不同的光芒,甚至互相沖淡。墨子要《非儒》,道家要絕仁棄義,孟子要「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然而,先秦諸子的思想文化淵源卻是同一的。

 

他們都仰慕同樣的先聖,這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孔子讚譽唐堯不吝溢美之詞,代表了先秦社會的共識,「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他們都引用同樣的典籍,這就是「六經」。一般認為「六經」為儒家經典,實則不然,「六藝,非孔氏之書,乃《周官》之舊典也。《易》掌太卜,《書》藏外史,《禮》在宗伯,《樂》隸司樂,《詩》領於太師,《春秋》存於國史」(章學誠《校讎通議》)。

 

他們都使用同樣的概念,這就是道、德、仁、義、聖人和君子。先秦諸子都喜歡道的範疇,老子把道看作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孔子認為道是至理,「朝聞道,夕死可矣」。墨子常論「聖王之道」,孟子喜談「聖人之道」,韓非著有《主道》。荀子則認為:「道者,進則盡進,退則節求,天下莫之若也。」

 

中華文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相當成熟,先秦諸子生活在同樣的文化氛圍中,自然而然地繼承同樣的文化傳統,汲取同樣的文化養分。

 

秦漢之後,中華文明的天空失去了往日的熱鬧,再也沒有重現先秦時期的燦爛輝煌;中華文明的天空清靜了許多,不同的星宿遭遇了不同的命運。漢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統一了傳統社會的思想意識形態,儒家之星更加明亮光大,歷史地佔據了文化的主導地位。道家之星懸而不墜,依然閃爍不已,與儒家形成了陰陽互補的文化結構。老子陰柔,稱頌水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孔子陽剛,要求君子「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寄情自然界是「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法家之星隱而不顯,似無實有,與儒家形成了外儒內法的政治結構。漢宣帝指出:「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真實地道出了儒家與法家的本質關係,綿延傳統社會二千多年,「自漢以來,學者雖鄙申、韓不取,然世主心悅其言而陰用之;小人之欲得君者,必私習其說,或誦言稱舉之,故其學至於今猶行也」。儒道法或陰或陽,或內或外,互補協同,和諧相生,共同鑄就了中華民族的靈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只有墨家之星突然消失在歷史的天空中,消失得神秘而離奇。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認為:「人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儒道法墨之所以相繼閃耀在先秦的天空,就在於他們提出的偉大思想。儒家是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深刻揭示了人類生存的真理。道家是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理性地叩問了自然界運行的規律。法家是法,「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冷峻地提供了政治治理的有效模式。墨家是兼,「今天下之君子,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 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 當兼相愛、交相利。此聖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為也」,深情地反映了社會大眾的平等訴求。儒道法墨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也是中華文明的思想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永遠值得人們去探尋和挖掘,從而為現代社會和現實人生貢獻智慧與力量。

 

雅斯貝斯高度評價軸心時代,認為「人類一直靠軸心期所產生、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並被它重燃火焰」。對於個體也是如此,「個體自然的每一次偉大的提高,都源於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觸」。是啊!歐洲的文藝復興,就是在回顧古希臘和羅馬文化之後,沖決中世紀神學的羅網,使歐洲重新煥發勃勃生機。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大多追蹤先秦時期,呈以「託古改制」面目。託古改制不僅是為改革提供依據,更是為改革尋找思想指導和智慧啟示。當今世界正處於大變局之中,人類社會是否需要再一次回到軸心時代,向先賢聖哲們請益,請先賢聖哲們賜教?

閱讀推薦

作者:夏海

ISBN:9789888809325

 

本書是作者長期堅持和從事傳統文化研究的又一成果,意在探尋和挖掘先秦思想文化資源,從而為現代社會和現實人生貢獻傳統智慧與力量。全書共十章,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概述先秦諸子百家,認為百家爭鳴實為儒道法墨四家,真正對傳統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只有儒家和道家。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章,闡述儒家思想,歸納為孔子之仁、孟子之義和荀子之禮,指出儒家以仁為核心,仁、義、禮相輔相成以構築宏偉的思想大厦。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七、八章,闡述道家思想,認為道家以道為邏輯預設,建構起本體哲學、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第四部分即第九章,闡述法家思想,概括為韓非之法,致力於築牢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思想基礎。第五部分即第十章,闡述墨家思想,概括為墨子之兼,認為墨家以兼愛為主旨,兼與別相對立,愛與利相結合,搭建反映平民百姓訴求的思想體系。 

延伸閱讀

作者:夏海

ISBN:9789888809066

 

作者潛心於先秦諸子的經典,堅持以經注經,堅持義理為主,致力於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本書就是作者以更高的站位和更深的理解品讀《孟子》的最新成果。「孟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圖之在西洋歷史」(馮友蘭語)。學習儒家思想,不能不讀《孟子》;傳承中華文明,不能不讀《孟子》;養成獨立平等有尊嚴的人格,不能不讀《孟子》。

作者:阿爾伯特·哈伯德

譯者:肖王琰、饒春平

ISBN:9789624591989

 

本書是現象級暢銷書《把信送給加西亞》作者阿爾伯特·哈伯德「典範教育」系列中的一部,作者精挑細選出摩西、孔子、畢達哥拉斯等歷史上高山仰止的12位著名教育家,地域上覆蓋歐洲、亞洲和美洲三大洲,十二位學者來自八個不同的國家。通過對他們的人生描寫,帶讀者走近他們的生活,瞭解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給予讀者,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