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新春宜:品翰墨&賞書法

農曆新年有很多風俗習慣,貼揮春就是其中之一。傳統揮春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把賀年的吉利字詞用漂亮的書法展現,一筆一劃間都充滿了對新一年的美好祈願。「書法」是中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在書寫時的一提一按都蘊含着中華文化中的藝術審美與美感的培養。

 

那麼,中國的書法造端於何時?我們常聽到的「六書」、「八體」又是什麼?來看看香港中華書局最新出版的《極簡中國美術史(索引版)》中,如何解答:

 

 通常所謂書畫同源之說,大概是由於倉頡的象形文字而起的。伏羲所造的八卦,雖有畫意,但我們不能認作文字。倉頡仰觀奎星圓曲的姿勢,俯察鳥獸山川的形態與痕跡,體類其象形,而畫成字;這種象形的字,謂為雛形的畫亦無不可,所以有書畫同源之說。但這種文字之為我國文字的初祖,是無疑的了。

 

 許氏《說文.自序》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之跡,而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這是說倉頡觀鳥獸之跡而生發明文字的動機。《孝經援神契》上說:「奎主文章,倉頡效象。」這是說倉頡觀天象而生發明文字的動機。

 

 六書的第一條便是象形。象形文字,是把物象畫出來隨體詰詘而成的文字。它們乃倉頡所造,通常稱作「古文」,亦稱「篆書」。自從黃帝以來,一直到周代的宣王時,二千餘年間我國所通行的字,便是這種「篆書」。

 

 到了周宣王時,有史官名史籀創製大篆,其體裁和古文不同。這種文字,在現存北平孔廟大成門左右兩廡下的十個周代「石鼓」上可以看到。這「石鼓」刻着宣王巡狩岐陽時史籀所作的頌詩,已在雕塑章述過。這「大篆」又稱「籀文」,春秋戰國時的銅器款識,間或亦用此種文字。東周亡後,秦併六國,秦始皇焚書坑儒,古文差不多完全消失。於是始皇改革文字,命丞相李斯損益倉頡和史籀二家的文字,創造「小篆」亦稱「秦篆」。同時他又命下邽人程邈創造「隸書」。李斯所書的泰山碑殘石,至今尚有二三字遺留在山東泰安的東岳中。

吴昌碩 「嘉道、夕陽」七言聯,紙本灑金石鼓文。

釋文:嘉道清修望古人如不及,夕陽微雨駕小舟以出游。

隸書的成就,乃是起於官職的多事,以便施於徒隸的。這隸書又名左書,因為其書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書的不逮。這一點是我國文字最大的變遷。由篆入隸,在現在也還是並行的。

 

秦代還有一種字體叫做八分,是秦代上谷人王次仲所作,體裁和隸書差不多。自來關於「隸」和「分」的辯論文字很多。除《佩文齋書畫譜》外,清代翁方綱有篇專論,叫做《隸八分考》,其他如劉熙載的《藝概》及包世臣、康有為書中都曾說到這個問題。

鄧石如《四箴四條屏》,紙本篆書。

漢代初期,學童在十七歲以上要受考試。關於書學方面,先令諷籀書九千字,然後才試以八體。所謂八體,乃是秦時流行的書法。即是:一、大篆,二、小篆,三、刻符,四、蟲書(字為蟲鳥之形,是寫在幡信上的),五、摹印(即是後世所稱繆篆,其文屈曲纏繞,是摹印章用的),六、署書(凡一切封檢題字,及榜題屬之),七、殳書(用於一切兵器的題識的),八、隸書。從這八體上,可以看出秦代字體改革後的種種不同書法的模樣。

作者:鄭昶

出版商:開明書店

ISBN:9789624592719

 

本書是一部研究中國美術發展的經典讀物,全書以六章篇幅和大量傳世之作及考古出土珍貴文物資料,系統而又簡明地闡述了雕塑、建築、繪畫和書法等中國美術的各種形態,及其自原始社會至明清時期的發展歷史和輝煌成就。本版文字採用民國版(無圖),精配與內文相關的相關藝術作品圖,特別是以形態而非色彩取勝的作品,使單色印刷也可反映出各色作品的精美與巨集闊,圖文並茂,形象地幫助讀者理解相關內容,書末輔以重新編排過的圖版目錄和名詞索引,努力使本版本成為讀者瞭解中國美術史的案頭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