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深耕者札記二:香港城市特色

- 編者寄語 -

 

香港專題是近年香港中華書局的出版亮點,秉持「重學術、重原創、重本土」的出版理念,每年的香港書展,都會推出一大批香港專題的精品圖書。就以2022年香港書展為例,一下子就出版近三十種香港專題新書,令讀者在芸芸書海中覓得心頭好,認識這座城市的更多面向。香港專題叢書,當中不少更成為今次書展炙手可熱的暢銷書。

 

為讓讀者更清楚認識我們出版的新書,我們推出《深耕者的日常札記》特輯,邀請幕後的編輯同事們,分享香港專題的出版思路,以及新書背後的有趣故事。

 

+ + + + + 

 

何謂城市?何謂文化?城市如何文化?關於前兩問,過去已有不少專著討論。文化是城市最重要的基座,尤其香港作為中西文化薈萃之都,必然有良好的文化底蘊才能支撐社會的蓬勃發展。文化創意、設計巧思是出版系統裏十分重要的一環,中華書局多年來也十分重視。以下將由各位編輯畫龍點睛地勾勒出與城市文化、創意設計及建築特色緊密扣連的主題專書,有助加深讀者對香港深層次文化的認識和思考。

最近,香港資深藝術行政人員茹國烈出版了《城市如何文化》一書,據他所說,他於2020年在倫敦修讀碩士課程,在撰寫課業論文時需要閱讀和參考不少資料,當中觸發他思考城市如何文化這一題材。他不斷走訪世界各大城市,考察每個城市的文化特色。此後他又經常作公開演講,最後寫成這本《城市如何文化》。

 

顧名思義,《城市如何文化》就是要告訴讀者一個城市可以怎樣文化,茹國烈於書中首部分提出了「BEAM」這個城市文化解讀指標,包括如下四個重點:B為「信念和價值觀」;E為「日常生活風格」;A為「藝術和創造」,最後的M為「回憶」。作者認為,城市的文化特色可從這四個方向來衡量。第二部分作者引領讀者走訪十四個城市,包括維也納、哥本哈根、重慶、羅馬、伊斯坦布爾、台南、聖彼得堡、奧斯陸、首爾、倫敦、瀨戶內海等地,讓讀者體味它們的文化特徵。第三部分,作者以BEAM來考察香港十八區,以見香港如何文化,以至一個城市可以怎樣發展它獨特的文化。

假如讀者對香港文化、城市規劃、城市特色有興趣、這該書一定合適。記得書展期間一位在巴黎修讀城市文化課程的讀者特別來攤位購讀,她說該書之作實屬難得。因此,如想提高文化修養的你又怎能錯過《城市如何文化》呢?

 

事實上,城市文化也包括設計創意的一環。說到設計文化的發展歷程,不得不數到香港著名的三代設計師。靳劉高設計是香港設計界響噹噹的名字,而有趣的是,帶領這間設計公司的三位合夥人:靳埭強、劉小康、高少康,他們的年紀分別相差達十幾二十歲。三個人的創作經歷,正是一部跨越了半個世紀的香港設計發展史。

《兩地三代創意三重奏》共分為三冊,分別由靳埭強、劉小康、高少康各自講述他們的創作人生和代表作品,從側面體現香港設計行業的發展和轉變。三冊書看似截然不同,就像三個人的年齡差距;但他們共同的設計師身份、對創意的汲汲以求,構成了隱藏在「不同」之下的緊密連繫。我們往往以為一個行業的發展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但《兩地三代創意三重奏》通過三代設計師的經歷,讓人看到傳承的力量:先行者開創設計事業、融入藝術元素,繼承者將之發揚光大,再交棒給新生代,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建築也是城市文化的一個鏡子,可以映照出地方的品味、視野,甚至這個地方的人的故事。曾出版《誰把爛泥扶上壁》細道一己建築人生的著名建築師馮永基,前年提出不一樣的出版計劃,把視野由個人推及城市,跟團隊精選約七十個建築項目,親身訪問背後操刀的多位本地建築師,並按七個地區劃分,寫成《你所不知的香港建築故事》。

 

這本書在籌備之初,主編馮永基的取態已很明確,多次提及介紹建築的取捨標準不一定要最美、最為人所知,訪問切入的角度也非聚焦在建築的風格技術。他們所希望做到的,是以感性文字,述說在此城成長的本地建築師,如何在建築路上走來,把自己歷年吸收的養份、理念應用在作品之上,同時塑造出此城風景,理念跟平日常見概覽形式的建築書不同。我們自是欣喜可以得到一位建築專業出身的作者,出版這樣一本會說故事、說人情的建築書,尤其它說的是香港的故事。

在編書的過程中,團隊已非常着重照片的質素、排序,並以大開度及精簡的版面呈現,務求一下子以建築的美引起讀者的注視。訪問除內容之外,標題的用字都傾向感性、抒情,如述及藍屋的「延續一抹藍」、和合石靈灰安置所的「念想承載地」,都能引起浮想。希望讀者在大街小巷漫不經意地抬起頭時,都能發現書中所介紹過的建築無處不在,而且處處有情。

 

眾所周知,2022年是香港城市發展中重要的一年。為慶祝回歸25周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於6月22日正式開幕,吸引不少市民慕名而至。想瞭解博物館的建成有什麽故事麽?想知道博物館建築又蘊藏了怎樣的巧思麽?答案就藏在《宅茲香港:活化歷史建築》這冊書中。

事實上,書稿原題為《人居香港》,但讀完全稿,編輯王春永突然想到國寶級文物何尊上的四個字:宅茲中國。如果借用這個詞來命名這本講述港人集體歷史記憶的書,不是更能突顯其主題的厚重與典雅麽?在總編輯與作者同意之下,《宅茲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就此誕生了。

 

作者單霽翔在書中介紹了8,000多棟見證香港城市發展的歷史建築,在寸土寸金的緊凑型都市中,如何讓政府、非營利組織和公衆共同參與進來,在「夥伴計劃」中鮮活了起來,《宅茲香港:活化歷史建築》是一部文博視角下的香港城市百科全書,十分適合想了解香港歷史和文物保護及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讀者閱讀。

 

正如上文所述,香港是一座中西文化交匯的國際都市,多年來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細心察覺便知,城市景觀既保留着如IFC或中國銀行大廈等高度發展象徵的建築,部分鄉郊地區亦保留不少傳統民居、書室和祠堂。舊日信仰與社會民俗風情,對居民而言仍然是重要的生活元素之一。蘇萬興撰寫的《香港中式建築上的吉祥圖案》是為數少見解讀中式建築的圖案,一書所記載的小至屋簷雕刻的花草植物,大至立於廟宇瓦脊的戲曲故事,歷史傳說與信仰已鋪滿生活的每一寸方土,那是撫慰民心的重要象徵意義,每個符號均充滿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寓意與嚮往。

 

《香港中式建築上的吉祥圖案》一書所展現的,是作者蘇萬興對城市景觀作了一次鉅細無遺的爬梳及整理,細細勘探留存多年的傳統建築文化特色,弘揚了中華文化的精神特質。我們都聽過楊家將的故事,但你曾到訪過塔門天后廟,一睹立於瓦脊上、有關北宋年間楊家將的傳說故事嗎?文化傳承包含有形與無形的部分,將傳說變為立體風景,那是考工匠雕刻的功夫,也考驗一座城市如何保留自己的獨特文化。

是以,歷史文化不僅僅是死物,從宏觀角度而言,它正在透過各種形式、百花齊放,並期望能夠代代相傳,並且餵養我們生命的重要元素。欲了解中華文化、解讀中式建築,以及香港社會的民間信仰,絕不可錯過《香港中式建築上的吉祥圖案》這本承載豐富的中華文化叢書。

 

中華書局在2022年的重點出版物,集合藝術工作者、設計師、建築師、城市規劃師等不同視角,深入探討城市文化與創意設計,中西建築特色在香港的面貌等。窺探城市內部的建設、改造、活化與再生的過程,很容易發現意想不到的驚喜!創意巧思就蘊藏在城中每一角落,深耕者打撈出城市各個部分、各種肌理,為的就是與讀者繼續前行,思考這座城市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