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編輯手記|「漢字繁簡字形」專題出版策劃
過去幾年,香港中華書局教育分社着力觀察研探中國內地以及港澳台地區的漢字字形面貌。
中國內地與香港、澳門、台灣使用的漢字,有着「簡體-繁體」的顯明差異。中國內地使用的漢字,除了傳承字,還包括簡化字,而與這些簡化字對應的繁體字只在古籍出版、書法藝術等規定的範圍內使用。香港、澳門、台灣使用的漢字,以傳承字為核心,而在社會日常應用下,「繁簡由之」(程祥徽,1984)。
也就是說,在實際的語言文字應用環境下,現今上述各地區社會都是繁體、簡體雙軌並存的,區別在於以何者為使用核心。隨着社會的發展流動,在學人士的學習交流、各行各業的商務往來、大眾的消閒旅遊皆有機會接觸到繁體字、簡體字。在我們出版業的工作上,也有頻繁需要進行「繁簡轉換」。作為漢字使用者,倘能深入認識、靈活運用繁簡兩種文字體系,對於語文學習、學術研究、商務工作、閱讀、旅遊等,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現行漢字有超過三分之一屬於傳承字,沒有繁體、簡體之分,如「天」、「地」。《簡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列出不做偏旁用的簡化字,有352個,如「号(號)」。第二表列出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有132個,如「从(從)」;簡化偏旁,有14個,如「纟(糹)」。第三表列出應用第二表所列簡化字和簡化偏旁得出來的簡化字,有1753個,如「纵(縱)」。在閱讀層面上,無論本身是以繁體抑或簡體為使用核心,只要對於不可類推的簡化字(第一表),以及可類推的簡化部件(第二表)有基礎認識,基本上都能看得明白另一文字體系。而在應用層面上,先不說一筆一畫地手寫的情形,現代科技發達,電腦打字已取代了大部分的手寫情境,倘要書寫另一文字體系的內容,只要在文書軟體中,首先使用慣用的文字體系完成內容寫作,最後按一下「繁簡轉換」,便能一鍵輕鬆處理文字體系的轉換,非常方便。
從繁轉簡,電腦轉換結果在常用字範圍內基本上準確無誤。反過來,從簡轉繁,轉換出來的結果卻是問題多多,尤其集中於常用字上。究其原因,在於漢字簡化方案中,用上一種減少漢字字數的做法,就是用一個傳承字或簡化字來取代兩個或以上的傳承字(此類字,俗稱「一簡對多繁」)。「一簡對多繁」的字幾乎全部集中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一級字表內,即屬於使用頻度最高的常用漢字。此類字,對於不諳繁體字的人而言,最難辨清楚。舉本人的姓氏「鍾」為例,簡化字若是用「钟」而非「锺」,則在轉換成繁體時會被自動誤轉成「鐘」。其他一些常見姓氏,如「范」、「姜」、「余」等,都在「一簡對多繁」之列,容易出錯。無論任何情況、任何原因,把人家的姓氏名字弄錯了,都是不尊重的表現,當倍加留神。
進一步觀察,在傳承字/繁體字的系統上,除澳門所用字形基本與香港一致外,中國內地以及香港、台灣所習慣使用的字形,差異點亦不少。三者字形差異情形複雜,中國內地字形有的與香港相同,與台灣不同;有的與台灣相同,與香港不同;有的與香港、與台灣皆不同。地區間的字形差異,有些明顯,有些不明顯。同一文字體系下的字形差異,在書寫、閱讀、教學、出版等多個層面上,雖不致影響閱讀理解,卻會帶來困惑與爭議。譬如,草字頭「艹」的橫畫,是一筆相連,還是分成兩筆?一說「雞」是異體字,一說「鷄」才是異體字,何者正確?……
於是,香港中華書局教育分社在總經理兼總編輯侯明女士的領導下,展開「漢字繁簡字形」專題出版策劃。
一方面,編輯部從學術探究角度出發,邀請了著名語言學家田小琳領銜,攜同趙志峰、李黃萍、劉鍵三位學者,組成學術研究團隊,以傳承字/繁體字的地區字形差異為核心,收集字樣進行對比歸納,編寫成《漢字字形對比字典》。本書以《通用規範漢字表》為收字依據,共收字頭8229個,表列中國內地、香港、台灣的標準宋體字樣,基本上反映出了現代社會漢字的地區面貌特點以及差異規律,能滿足不同程度讀者的需要。
另一方面,編輯部從實用角度着手,以「一簡對多繁」的字為核心,選取常用者編組辨析,編寫成《簡繁轉換一本通》。本書收錄234組字,包括《通用規範漢字表》所附《規範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的「一簡對多繁」字,以及部分習慣上被視為簡繁關係的正體字及其異體字。通過精要的釋義、典型的例句,以及專門設置的實用欄目,幫助讀者容易掌握正確使用繁體字,認讀香港用字。涉及「一簡對多繁」的漢字數量並不多,只要熟認、熟記,久之自可運用自如,準確應用繁體字進行書寫交流。
《漢字字形對比字典》和《簡繁轉換一本通》這兩本漢字字形專題工具書的出版,將現行通用漢字的地區面貌特點及規律呈現出來,從語言文字學術探究以至一般民眾普及應用,皆具參考價值。就自身經驗而言,這兩本書能為編輯出版工作帶來實際幫助,在諸如處理書稿繁簡轉換、選擇排版字體等方面上,只要把這兩本案頭書拿出來查閱檢索,許多有關字形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相信,其他讀者在不同範疇的繁簡文字應用上,有了這兩本書的輔助後,也能更得心應手。
閱讀推薦✦
主編:田小琳
編者:趙志峰、李黃萍、劉鍵
ISBN:9789888760473
本字典以香港地區的漢字字形為立足點,通過對比中國內地、台灣地區的漢字字形,系統地進行歸納並分區排列,使三者字形的同異狀況一目了然,可供各地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者查考。本字典以《通用規範漢字表》為依據,參考前述地區的教育用字,設立8229個字頭。字頭的字形採用現代社會通行的漢字印刷體——宋體。
本字典關注前述地區漢字字形的核心差異及差異理據,主要包括筆畫交接關係、筆形、部件、結構等方面,進行具體描述,便於讀者把握差異之處。此外,更針對字形差異及構形特徵,設置專欄,幫助讀者掌握部件、結構上的字形變化規律,增長字用區別和造字理據的漢字知識。
出版商: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888808168
專門針對習慣使用簡體字、同時需要掌握繁體字的讀者編寫,旨在解決簡繁轉換的難題。
以《通用規範漢字表》為收字範圍,並參考香港地區文字使用習慣,共收錄234組「一簡對多繁」常用字。
設置「用法」和「附註」兩大欄目,辨析簡繁轉換時容易混淆的地方,說明異體字、古今字、通假字等關係。
正文以漢語拼音排序,附有拼音檢字表及筆畫檢字表。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