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由驚蟄打小人探索蟲蟲科學
銅鑼灣駱克道近堅拿道行車天橋,俗稱「鵝頸橋」,每年春季3月份,鵝頸橋橋底便會變得十分熱鬧,無他,因為那裏是眾所周知的「小人婆」聚集點,「去鵝頸橋睇打小人」更是一些外國旅客訪港的指定節目之一呢。在二十四節氣「驚蟄」當天,民間傳統會進行「打小人」儀式,祈求趕退惡運,全年諸事和順。其實傳統上驚蟄只代表天氣回暖,蛇蟲鼠蟻冬眠完畢,儘管相傳在這天「祭白虎」、「打小人」可驅走瘟神,但這些近乎巫術的儀式當然並非精密科學,效果僅供參考了。
驚蟄「驚啲乜」?點解打小人?
「蟄」字解作冬眠中的動物,而驚蟄意思是春天的雷聲會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走獸,為免牠們侵擾住宅、破壞農作物,古人會手持清香、艾草煙熏家中四角,冀以味道驅趕蛇蟲鼠蟻,並在正日「祭白虎」以鎮壓害蟲。至於「打小人」這種流佈於廣東一帶、由來已不可考的祭祀儀式,漸漸地與「祭白虎」的習俗混合,蛇蟲鼠蟻演變成搬弄是非的小人,繼而出現驚蟄「打小人」祭白虎的習俗,希望把搬弄是非的壞人及霉運給白虎吃掉。事實上,「打小人」這種民間習俗用意是透過擊打代表壞人及霉運的紙公仔,宣洩內心不滿,相信大部分人去「打小人」都是祈求新一年事事如意而已。
▲相傳在驚蟄這天「打小人」「祭白虎」可驅走瘟神。
每年3月5日或6日為驚蟄正日,在二十四節氣中,驚蟄排在立春和雨水之後,是踏入春季的第三個節氣,代表天氣回暖,雨水增加,春雷乍動,驚醒了原本在冬眠的蛇蟲鼠蟻。驚蟄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雨量漸增,天氣仍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
對位於中國南方的香港而言,驚蟄前後的氣候變化並不明顯,平均氣溫約為攝氏17度左右,未算回暖。而古時農民參考二十四節氣曆表,擔心驚蟄後有蛇蟲鼠蟻破壞農作物,因而衍生「炒蟲」習俗,以農作物如芋頭或豆角來代替真蟲來炒,並有以香燭、艾草煙熏家中四角的傳統。
借鑑蟻巢設計 建造節能大樓
儘管不少人都厭惡昆蟲,但其實昆蟲有很多值得人類借鑑學習的地方,甚至為建築和科學帶來靈感!在非洲,津巴布韋首都一座名為Eastgate Center 的建築物,其內擁有近35 萬平方英尺的辦公空間和商店。可是,與隔壁規模相近的建築比較,Eastgate Center 使用的能源可大幅節省90%!
箇中秘密何在?竟然是白蟻!在1990年代,Eastgate Center的建築師Mick Pearce 從自然界中尋找靈感,發現白蟻建造的土墩巢穴內容結構,或可用於人類建築設計。原來白蟻在巢穴內創造了自己的「空調系統」,蟻穴內遍佈的孔穴有點像人類的肺葉,令土墩的內部和外部形成冷熱空氣循環,維持巢內溫度穩定。
▲網上有關津巴布韋Eastgate Center 的資訊,都強調該大樓的空氣對流設計。(網上截圖)
非洲的巨型白蟻丘可高達幾米,內裏居住數以百萬計的蟻群。儘管外面環境酷熱難耐,但蟻丘內的溫度卻始終維持在一定範圍,同時不斷有新鮮空氣循環。在深入地下約一米處的蟻丘內部,白蟻蟻后待在充滿氧氣且溫暖舒適的穴內不斷產卵。而在蟻后居庭附近,數以千計的白蟻須為其他待哺育的白蟻們準備食物——真菌,但真菌對環境非常挑剔,只能在攝氏約30度的環境中生長,因此白蟻建造了一套精密的風道系統維持巢內環境溫度。白蟻懂得利用蟻丘外的晝夜溫差,在適當時候開啟或關閉巢穴中的某些氣口,使得巢穴內外的空氣得以對流,冷空氣會從巢穴近底部的氣口流入塔樓,與此同時熱空氣則從巢頂的氣口流出。這種可以穿透整個蟻丘的氣流管道設計,令蟻巢仿如「人工肺」,確保巢內保持一定溫度。
Eastgate Center 便活用了白蟻巢穴的建築設計。首先是採用模仿白蟻巢材料的生態混凝土,這材料擁有優秀的儲熱能力,溫度能保持在約20度的水平,當室內空氣進入樓層,便會被生態混凝土「預熱/預冷」,從而調節室內溫度,降低能耗。其次是大樓的外部為佈滿孔洞、凹凸有致的生態混凝土遮板,而內部則有暗藏透氣管道的樑柱,均有助樓層內進行自然的空氣循環,當室外涼爽/溫暖的空氣從大樓底部進入,最後經過重重樓層從頂部散走,便可帶走室內悶熱空氣。
鵝頸橋底的心靈慰藉
鵝頸橋橋底的「打小人」習俗,可能是銅鑼灣鬧市中心地帶裏,唯一一個大家認識的傳統文化觀光景點,「驚蟄祭白虎」更已列入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的神誕。由於「打小人」可抒發平日遇上種種不平事所衍生的鬱悶之氣,相信具有一定的心理治療作用,故美國《時代雜誌》亦於2009年把鵝頸橋「打小人」(該刊譯為Beating the Petty Person)活動列入The Best of Asia 2009 之一,認為有益心靈(Best for the Soul),勁揪!
▲本文摘自《我港理學——香港今昔未來微科學》,有刪節
閲讀 · 推薦
Inscie 著
ISBN:9789888809486
昨日港史,今日港事,明日港建,身為香港人的你,有沒有留意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大小事?《我港理學——香港今昔未來微科學》作者與攝影團隊親訪30+個本港名勝景點或地標建築,希望將「香港特色地標景點乃至今昔未來事件」跟普及科學知識緊扣起來,讓讀者明白背後涉及的科學原理。
全書內容由〈昨日香港〉、〈今日香港〉和〈明日香港〉三大篇章組成,分別以多篇圖文並茂的科普散文講述這個城市的傳統事物、當代事件,以及未來發展中所潛藏的「微科學」——即有別於硬科學,比軟科學易入口,且不為人察知的細節。
本書目標之一是讓讀者知道,其實科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無處不在,而且跟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終極願望是大家能夠帶着這本書,一邊遊歷香港,一邊理解科學奧秘。
本書為第二屆「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的得獎資助作品之一。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