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香港金融及商務中心發展面對挑戰

展望未來,香港地区經濟、航空運輸及旅遊消費在疫情管控解除之後已逐漸恢復,預期2023年經濟將有超過3%的增長,為2021年除外的過去5年最好表現。(編注:公開的統計報告顯示香港地區在2023年創造的名義GDP爲29913.28億港元,按可比價格核算——也就是剔除通脹的實際增長3.2%。)與此同時,香港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2023年9月至11月降至2.9%,預計可持續降至充分就業水平。但也要看到,香港近期的經濟反彈有低基數原因,就業需求主要來自低技能、低增值行業,未來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國際金融及商務中心的發展仍面對諸多挑戰,包括:

地緣政治的壓力

由於歷史原因,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基本上是以英美規則為制度基礎、以中國內地及部分東南亞市場為腹地,並在中國內地與西方七國集團經貿及投資往來中扮演重要中介角色而運行及發展的。從供求角度看,香港金融服務需求,特別是企業融資需求,主要來自中國內地,金融資產的投資方或資金的供應方主要來自西方金融機構,其中有超過七成的資金來自七國集團。過去四十年香港得益於國家改革開放的機遇,金融中心發展動力強勁,抵禦了1998年來勢兇猛的亞洲金融風暴,如今遇到的問題主要源於地緣政治。目前香港面對的國際環境複雜性前所未見,但較本質的問題是美國把香港作為中美戰略博弈一粒棋子,令香港要繼續發揮中西方經貿往來橋樑的傳統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香港金融中心是否有足夠能量承受由此引發的壓力和變數,這是一個需要理清、尚未理清的重大戰略課題。

國際融資服務空間受擠壓

過去兩年的數據顯示香港資本市場為企業籌集國際資金的金額在大幅下滑,這是一個涉及香港融資功能的大問題。長期以來香港金融市場與美英日等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高度連通,國際資金來源高度依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市場。在新的地緣政治環境下,香港一方面受到西方的打壓,與西方市場的緊密聯繫有所弱化,與此同時,按目前的金融法規及監管,香港需要遵守包括英美提出的制裁名單在內的相關規定,難以自由自在地拓展涉及地緣政治的新市場、新業務,如為中外企業拓展俄羅斯、伊朗等市場提供金融與專業服務。這種「國際空間受擠壓」的處境,不利於香港發揮背靠祖國、連通世界、服務企業的優勢。

面臨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的挑戰

國際金融中心之間從來就有不同程度的競爭。環顧全球,當今世界在地理上或者業務上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有較緊密關係的可數上海、新加坡、東京、紐約及倫敦五大金融城市。

具體看,香港與紐倫兩大國際金融中心在資金、信息、市場、機構及人才流動方面高度連通,時差上香港金融市場交易與紐約和倫敦具有承上啟下關係,香港金融市場波動與紐倫存在一定的同步或者互為影響關係,但因市場腹地差異,香港與紐倫之間並非是一種此消彼長的競爭關係。

香港與東京主要是區位臨近,長期以來,特別是在二十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日本的金融機構一直把香港作為一個記賬、投資及管理其亞太業務的重要基地。高峰時的1995年香港的日資認可銀行機構達95家,數量在外資銀行機構中最多。但香港的金融機構前往日本設立分支機構及投資經營的數量相對有限。可見,香港曾經充當過東京國際金融中心向亞太地區延伸的平台,與東京從來不是競爭關係。

香港與上海都是主要服務中國經濟、中國企業及個人的金融中心,市場腹地有較大重疊,但由於金融制度具有顯著差異,因此滬港金融中心並非同質、功能上互補性高,彼此在市場規模上存在一定競爭,但這種競爭並非替代性競爭。

香港和新加坡金融中心有較高同構性,長期以來在各金融領域都有一定程度的競爭。近些年,香港與新加坡在外匯交易、財富管理、私人銀行等領域的競爭有所加劇。

香港與新加坡都擁有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必要條件,司法制度、政府管治及效率、金融監管水平、金融自由度、稅制及稅率等關鍵要素類似或者接近。但一般認為,香港在區位、市場腹地上有優勢。香港地處亞太區中心,與中國內地接壤,是國際資本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門戶,國際市場網絡發達,金融服務腹地廣闊,資本市場和銀行離岸業務規模大、實力強。新加坡地處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較有優勢服務處於高增長階段的東南亞和南亞市場;擁有亞洲時區領先的貨幣與石油交易市場。新加坡社會長期穩定,其司法制度、保密性似乎令投資者有更強的信心,近年來在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及私人銀行業務領域表現出色,越來越成為各類國際基金的重要運營基地。新加坡在當前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也展現了其可游刃於中西方之間,特別是中美之間的能力。

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是,近幾年新加坡發展頗快、人氣財氣均旺,是一個短期的階段性現象,還是一個長期趨勢?從內部和外部因素看,目前的地緣政治形勢仍有利於新加坡維持經濟及金融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其經濟水平、金融中心規模仍有進一步提升的潛力。

但評估香港與新加坡的長遠發展前景,始終要回到基本因素。不管國際環境如何變化,香港作為中國內地對接海外市場的橋樑功能,具有其他地區,包括新加坡,不可複製的優勢。香港始終擁有作為亞太區國際資金樞紐和融資基地的優越綜合條件,這有利於維持其作為亞洲時區首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此外,由於地理位置和市場腹地兩大關鍵性因素的差異,香港與新加坡的經濟功能及金融中心地位各有各的發展空間與強項,是一個長期的格局。亞太區是未來全球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經濟體量將越來越大,區域的發展需要港新兩地更加開放包容,發揮各自優勢,提供優質服務。因此,港新兩個國際金融中心在競爭的同時也會有交流、合作和相互促進的一面,不是一種誰取代誰的關係。

  閲讀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