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百年來電車工人生活故事

售票員的生活

 

「沒『飛』的買『飛』」,「沒『飛』的買『飛』」(按:「飛」即「票」),大熱天時,電車售票員整天一邊叫喊著一邊在擠得像沙丁魚般的電車三等車廂裏擠出擠入。弄得滿頭大汗只不過是電車工人工作中其中一點點的辛苦。

 

電車工人生活上、工作上的痛苦還多著呢。做電車這一行,真的是「起早瞓晚挨飢餓,返工放工叫早晨」!電車工友整天在搖搖晃晃的車廂裹站著工作,一站便八九個小時。早晚送一批批工人上下班,學生上學放學,但是,電車工人自己上下班沒有車搭,只好走路。工友有大部分都住不起樓,只有在灣頭灣尾搭木屋來樓身。上班要跑上個多鐘頭的路,遇上下兩颳風天氣,苦不堪言。有幾個工友住在柴灣尾,但是早班開工要五點多就到廠開車,那時哪裏有車接送他們開工呢?於是,每天只好淩晨三時便要起來步行上班。做夜班收工時已是淩晨一點,也只好行路返柴灣;回到柴灣已是淩晨二時多了。有時碰到返早更的工友,大家都說一聲「早晨!」電車工友的生活是很痛苦的!

 

大部分工友每月只得二百元左右收入,要負擔六七個人的生活費,柴米油鹽、房租、衣服、兒女教育費等等。微薄的收入根本應付不了龐大的開支,所以很多工友都面有菜色;有時還會遭受無理的停工處罰,停工就是扣薪沒收入,那麼那個星期的生活就更苦了。工友進入公司工作之初,人人都好健壯,可是做上三幾年就只剩下一副骨頭。加上工作辛苦,而且在車上工作,到站時間太短,食飯要啃著吞下去的,不少工友都染上肺病或胃病。那打素醫院及律敦治醫院經常都有十多廿位電車工友在留醫。戰後電車公司的業務是大大發展了,從三十多部舊車發展到1956年一百四十多部新車。公司每年利潤有數百萬,年年破紀錄。可是,電車工人生活只有一天比一天痛苦,有工作仍然債台高築,有時還要遭受職業生活的威脅!

 

資料來源:《電車工人通訊》(非賣品),1956年5月29日,第二版。

▲電車工人病倒不敢看醫生,因為沒有病假保障。請假看醫生隨時遭扣人工,手停便口停。

▲電車工人上班比別人早,下班也已是凌晨時分,那時不會有廠車接載上下班的安排——不會如此人性化地善待工人。没有交通工具,工人只可徒步上下班,不少人要花個多小時才回到家中。

(圖片來源:香港電車職工會:《電車工人畫冊》,1954年)

架架電車擠滿人

 

為社會交通服務的電車工人都明白,每一個乘客都希望交通方便,等車是一件令人討厭的事情。但是,很多時候因為電車車廂裏擠滿人,實在不能再上客了,面對月臺上的候車搭客,我們也替他們焦急,往往亦只好這樣解釋:

 

「上不了嘞,逼不上來的了,等後面的一輛啦!」候車的人會怎樣說呢?他們說:「每輛電車都說等後面,後面,不知要等到何時了!」「讓我們也上車吧,我們已等了五、六架車了!」「趕時侯啊,大佬,搏命你都要讓我上車啊!」我們何嘗不理解乘客的焦急心情呢,每一個搭客都在趕時候;但是,往往就在三等車(車尾)閘門這一小塊地方逼滿十多人,甚至二十人,簡直都無法轉身了,寸步難行,大家只好舉起雙手,客傳客的買票,你想,車上的搭客會怎樣呢?他們說:「唔好再放人上車了,真想逼死人嗎。」

 

「唏,不要再逼了,你看,把我小孩逼成這樣了。」這時很容易使我們聯想起一件事:這一天,一個年約四十歲的婦人,她揹著孩子,在七姊妹道登車到筲箕灣,車上人逼得很,孩子一直在喊,有甚麼辦法呢,車到鰂魚湧站,她說要下車走路了。她說:「我只得獨子一名,別把他和我都逼死了,唏呀,我寧願走路了!」結果她下車步行。

實在,搭客擠迫的現像是普遍存在的,住在筲箕灣的居民當然清楚,晨早由柴灣坳出來馮強站候車的搭客,即經常擠滿七、八十人甚至過百人,在西灣河街市和第三街兩個站都經常因為客滿而上不到車。由跑馬地至堅尼地城線的車輛,可以說是整日存在搭客擠迫的情況,第一架車開出至中環街市即擠滿搭客;晨早在天樂裡口站滿人,往往要停車兩分鐘才能上齊搭客開車。在修頓球場和經濟飯店等站候車的搭客,也是經常因為客滿而上不到車的。

 

在我們電車工人和很多老香港的記憶裹,以前在頭等車上釘著有一個白牌,牌上寫的是:「此車樓上嚴禁企立,搭客如超過限額者,司機不得將車行駛」。三等車廂也有「搭客不准在車尾企立」九個字,但是,自一九四七年以來,由於搭客人數大量增加,由一九四七年的六千六百萬人增到一九四八年的八千七百九十萬人,以至去年(一九五三年)的搭客人數竟達一億三千六百八十萬人,而電車公司的電車祗從一九四八年的一百零三輛增加到目前的一百三十一輛(實際開出車輛只一百廿輛),即是說,以目前的情況和一九四八年比較,搭客人數增加二分之一人有多,而車輛增加僅得四分之一左右,遠遠追趕不上搭客人數增加的需要,顯出了車輛不足的嚴重問題。雖然以前車上的字牌早就給收起塗抹掉了,但是任誰都不能抹煞搭客擠擁的事實。

 

當前的問題是搭客普遍要求增加車輛行走,特別是跑馬地至堅尼地城線,由於西環有魚菜市場,還有雞鴨欄和豬欄,估計和市場有關係的搭客佔有很大的數量,他們人來人往,大都靠電車作交通工具的,兼且近年來在西環尾建了一些平民屋,他們都是由跑馬地、藍塘道等木屋區遷來的,一定要到市區來找生活。可是莊土頓沒有正視這樣一個擠迫的事實,反而於五月卅一日起。在這條線上縮減了十三輛車,由原來的三十八輛減為二十五輛。無異於將三十八輛車的搭客,改由二十五輛車來負擔交通的責任,以致平均每輛車每更三等乘客由九百人增至一千三百人以上,頭等乘客由四百五十人城增加到六百五十人(月票乘客還未計算在內),其結果不但增加我們工人做多四成以上的工作,也使市民感到交通的不便。老年的菜販說:「我地的伯爺婆,唔夠後生仔逼嘅」,要求增加車輛,「丟那媽,你地老闆賺咁多錢應該叫佢開多的車呀。」住在筲箕灣的搭客也說:「電車公司的大班(高層)『零舍衰』(特別差),年年賺幾百萬,應該增加車輛才對啦。令我們不時要等五、六輛車才上得去。」

 

南華西報也曾於九月十四日、十六日、廿一日連續發表該報讀者來函,「希望電車公司盡早安排增加車輛」,對於電車公司將增加車輛行駛「衷心希望能及早實行」,以解目前擠迫之困。所有市民對電車擠迫情況的意見和迫切希望增加車輛的要求,都與電車工人的利益完全一致。電車工人早就體會到車輛不足、搭客擠擁的問題,市民交通不便的事實己存在久矣。市民要求增車的迫切要求早便存在。

 

資料來源:《電車勞資糾紛特刊,莊士頓無理除人真相》小冊子(非賣品),1954年10月8日,頁14-15。

本文摘錄自《百年來電車工人生活故事(增訂版)》

順勢而生 因時而變 世紀掠影 百年滄桑

 

電車可以說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運作這「活歷史」的電車工人更見證着香港物換星移,但不變的是電車工會與工人之間的那份情。這份工會情將透過本書,留給今時今日的香港人回溯。


這本小書收錄了多個五六十年代,電車工人用血肉保衞工友權益、捍衞工友尊嚴的故事,每一個都是有血有肉的真實故事。


翻閱早期電車工會的文字和漫畫,可以從他們的視覺去看殖民地下的華人生活,面對欺壓、不公義的對待是怎樣團結起來,不單為自身飯碗去爭取,為的更是一份應有的尊嚴。


增訂版查缺補漏,豐富了電車資方實行「飢餓政策」的細節,更添補珍貴史料,釐清羅素街血案中電車公司前後兩位總經理西門士及莊士頓的角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