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非遺香港 | 盂蘭勝會大士出巡

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云:「(七月)十四祭先祠厲為盂蘭會」。早在400年前廣府人在農曆七月舉辦盂蘭勝會已甚為普遍。至今,每逢農曆七月,香港各區依俗舉行盂蘭勝會,不同族群會按照自身傳統聘請法師或道士進行祭幽活動。按照傳統,每個盂蘭場都會供奉大士王。

 

大士王,又稱「鬼王」、「面燃大士」、「大士爺」、「山大人」和「焰口鬼王」等。據說為觀音大士化身,是醮會與盂蘭勝會的重要角色。無論是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鬼門關開」,為超渡孤魂野鬼,祈求陰安陽樂的盂蘭鬼節,還是數年或數十年一屆,為「潔淨及更新」村落社區的太平清醮,大士王都會坐鎮醮場或盂蘭勝會,供奉於大士台(又稱大士殿、大士棚),負責監管四方遊魂野鬼,維持秩序。傳統上,大士台多佈置成藍色,旁邊懸掛大型幢幡,有招魂作用。醮會中大士台在醮棚一角,位置及方向一般面向社區村落最「陰」處。至於港九新界各區的盂蘭場地,大士台的正面須朝向經師棚。大士王的展示方法分為兩種:紙紮與畫像。或是因傳統慣例、場地限制或經濟條件等因素,部分盂蘭活動選用大士王畫像。至於新界醮會供奉的大士王大多是紙紮品。

▲海陸豐大士王、潮州大士王(相片由非遺辦提供)

大士王造型樣式多變,按族群分為潮州、鶴佬和廣府。傳統以來,香港醮會和盂蘭勝會都有供奉大士王,因應地方空間,選擇紙紮大士王或畫像。每年農曆七月,香港不少球場臨時轉換為盂蘭場,其中以香港潮州傳統居多,2011年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更納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紙紮大士王頭戴冠帽,額前有觀音像,擁有青面獠牙;雙腳直立,右手微微抬起,左手高舉印有「喃嘸阿彌陀佛」的文字。大士王負責鎮守盂蘭場地,維持場內秩序,監察分衣施食。

 

大型的香港潮人盂蘭勝會通常禮聘潮州佛社,舉行一連三天的法事儀式,超渡孤魂野鬼。在盂蘭勝會第一天,舉行發關、啟請儀式以後,經師帶領盂蘭會總理等依次到天地父母棚、大士台和孤魂台各爐位前誦經開光。首先他們到達天地父母棚上香供奉諸神;接着到大士台前誦經,召大士王;然後到孤魂台前誦經,召孤魂野鬼。開光次序有分先後,是因為要先請大士王到盂蘭勝會會場「坐鎮」,監管即將前來的孤魂野鬼,防止騷擾法會。其後就會安放代表大士王和孤魂野鬼的香爐,是為「安大士」和「安孤魂」。

▲2021年橫洲六村太平清醮化大士。

祭祀儀式完成後,相關儀式的紮作品完成使命,之後便會火化。無論是盂蘭勝會還是醮會中的大士王,最後的儀式便是把大士王送走,將其火化,俗稱化大士。以2021年橫洲六村醮會為例,在化大士前大士王要離開醮場在周邊村落走一圈,俗稱大士出巡。這次醮會的紙紮大士王高丈八(近四米),出巡前需要據其重量及行走路線,準備足夠壯丁替換扛抬,才不至影響原定路線及延誤火化時辰。該次出巡路線頗長,扛抬壯丁為盡量省力,步行極速,沿途停靠十個地點,由出巡至返回醮場約一小時。大士王停留點多選擇在村口、空地、橋下和近山野陰暗處。大士出巡主要為了驅除煞氣,潔淨村內「污穢」之地。另外化大士有不同禁忌,有些鄉村規定參與者儀式期間保持肅靜,甚至不容許女性參與;有些鄉村則以長竹桿支撐大士王,避免大士王倒向任何一方,因鄉民相信大士王倒下那一方的村落將會遭殃。出巡完畢,大士王連同幡杆幡燈等紮作品一併火化,同時把村界範圍不潔之物一同帶走。火化儀式代表恭送大士王,跟着鑼更齊鳴,爆竹聲接踵而來,醮會正式結束,可以開齋吃葷。

✦ 閱讀推薦

作者:黃競聰、李凌瀚

ISBN:9789888860227

 

紮作又稱紙紮,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民間手藝。紮作師傅以竹篾、紗紙、漿糊等簡單材料,憑其巧手與經驗,製作出外型千變萬化的紮作品。時至今日,每逢香港傳統節慶或祭祀活動,仍會用紮作品,常見如獅頭、龍頭、燈籠、花炮,以及紙紮祭品如金銀衣紙、衣包等。

 

紮作與香港人的生活既遠且近,涉及範圍廣泛。本書分歷史、技藝與文化三個篇章,從不同面向介紹香港紮作技藝。除了簡介紮作基本原則與技巧,輔以九種傳統紮作品的製作說明外,也從文化傳統、行業變遷、行會組織、出口貿易,以至官方對外宣傳活動,述說香港紮作技藝的種種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