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胡燕青:腦海模糊的荒島上
我是在確定自己一點都不愛看書之後,才開始思考閱讀的。這一年,我和以往不一樣,只緩慢地、重複地讀着一本書。那本書像一連串必須記誦的密碼,為了安全的緣故,它們給抄寫在我腦海模糊的荒島上。儘管躲起來了,書還說着提醒的話。除了這一本,我在想,我是不是還該讀書。
我有時會對自己說:「管他呢?我已經退休了。只要腦袋不退化,生活上可以自理已經很好了。」我正為防疫飯餐頭痛,走進廚房。肚子埋怨我,腦袋也埋怨我。
腦袋說:「我沒有學問,很餓。」肚子答:「最近過世的大教授多有學問啊,還會梵文呢。但是,還不是得走就走?他走了,學問都到哪裏去了呢?而他在應付這一輩子的需要時,能力比你目不識丁的祖母也許更差一點。」於是我繼續做飯。我想着文化累積、傳承和推廣的問題,這是多麼艱難無私的工作啊。
我戴着近視加散光和老花的漸進眼鏡。為了看來更像個讀書人,我只會穿襯衣,有時還會扣上第一顆鈕扣,這樣,連我吞口水時的頸項動作都看不見,我把秘密守住了。從小到大,我都聽從一種說法,就是閱讀能使人變好、變聰明、變得更有地位。我相信了、試過了,期待着自己的語文水平、學問和應付世界的能力都好起來—不過,我只變得更驕傲和更恐懼。
那一年,我大學畢業,發現自己和真正懂得讀書的人在庫存上有一大段落差,決定急起直追。三十歲前,我為自己設定書目,在小小的因為貧窮而無法變大的房間裏,我用盡方法建設書架,增設紙箱,把床腳墊高,用所有空間掛衣服甚至球鞋,然後把衣櫥變成書櫃。我的日常生活,於是都搬到書本的核心範圍以外。我把梳洗打扮的東西盡量減少,工作時才在小小的廳子裏打開折疊桌,睡覺漸漸睡到廳裏的沙發上,夜裏卻一直失眠;因為房間傳來書本的嘆息。它們因長期等待着主人來翻閱而變得邋遢、寂寞、荒涼。
以前我還會花時間和花錢來逛書店,企圖追趕最新出版的書來翻。可是,我一面買書一面和書本疏離。我開始忘記自己買過的書和讀過的書。買了,就有讀了的錯覺;讀了,就有懂了的錯覺;勉強懂了,就有專家的錯覺。每次想到這裏,我都打從心裏顫抖。書本在我的小房間裏滋生,一本接一本地無性繁殖。有些書是恐龍,不由得你看不見,《論語》正屬此類;有些書是螞蟻,但你也必須看,因為那是近來流行的,不看和朋友沒話題。有些書是擋路的大樓,你不能說你看不見,例如托爾斯泰和莎士比亞;有些書是花朵,你為了保持禮貌呵護讚美,例如朋友送給你的他們的作品。我像一架陳舊的挖地機在硬土裏苦苦寸進,卻不忘扮作美麗的游魚在陽光燦爛的海底的珊瑚叢中玩樂。我對我的孩子說:讀書不是參加旅行團,是一個人在墾荒。
人生苦短,其中可以拿來閱讀的時間更少了。我是在開始思考閱讀時,才確定自己是一點都不愛看書的,除非那是神聖的書,或極好的書。
閱讀推薦✦
作者:胡燕青
ISBN:9789888808830
本書收錄胡燕青的散文近作三十一篇,分為三輯。題材圍繞作者身邊人事,如個人成長和創作歷程,對至親、寵物的感情等,也有對社會時事、人情世態的深刻觀察。與《帳幕於人間》對讀,可以感受到作者筆調的轉變:少了輕鬆、恬淡,多了內省、感慨。文字優美,情感細膩,值得再三細味。
作者:胡燕青
ISBN:9789888366972
本書是作者四十年來散文寫作的階段總結,四十五篇文章,三分之二是新作,匯編成五輯文字流麗、感情細膩的散文作品。作者以讀者、朋友、老師、女兒、母親、寫作人等身分,善感地向讀者展現她對社會、家庭、創作的感觸和見解,是一次「埋身」查看個人生命的歷程。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