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還鄉:葉嘉瑩的舊京詩意
葉嘉瑩的小名叫小荷子,這令我想起《城南舊事》裏的小英子。這種給孩子起乳名的方式一直延續到我的父輩,現在很少有人這樣起小名。也許只有回到老宅,她才是察院胡同裏的小荷子。
察院胡同以前叫按察院胡同,位於長安街路南,民族文化宮的斜對面。在明代為巡按察院衙署所在地,故稱為「巡按察院」,簡稱「察院」。胡同東口斜對着曾有個北京讀書人的地標:三味書屋,裏面賣不少好書,還舉辦過很多次文化講座,人擠得滿滿的。
察院胡同大約是在2003年至2006年陸續拆遷的,我曾隨着老北京網論壇的朋友們去拍照片,以企圖留下點最後的影像。胡同的28號是一位畢業於燕京大學的傅奶奶家,院子裏有個小巧精緻的月亮門,種着杏樹等果樹,家裏還有古色古香的舊傢俱。傅奶奶已經九十多歲,曾擔任北京戲曲學校當語文老師,每天就是放飛自我地寫字、畫畫,想幹什麼幹什麼,灑脫中暗含着對年華逝去的擔憂,和對胡同即將拆遷的惋惜。朋友們多次探望她,可結局不用說也知道,不幾年傅家的宅院連同附近的文昌胡同、受水河胡同等葉嘉瑩成長的場域都拆掉了,改成了金融街的樓群,傅奶奶幾年後也去世了。
胡同23號是葉嘉瑩的家,院子裏搭上小廚房,還顯得寬敞、規矩,能看出舊式的模樣來。她家的官稱首先是葉大夫家——伯父葉廷乂是位名中醫,就在正房中坐堂,時常有人來看病、抓藥、改方子。這位伯父喜歡藏書和作詩,葉嘉瑩從小可以拿着元大德年間版的《辛稼軒詞集》看,輔仁大學的師生來她家借書。從小在滿是石榴樹、夾竹桃和大荷花缸的家裏寫字畫畫,跟母親學做旗袍、盤扣子,而她本人於1948年離開了這座故宅。
葉嘉瑩早期的詩多寫自家庭院與舊京四季的微塵:《過什剎海偶占》《除夕守歲》《故都懷古十詠有序》《聞蟋蟀》《冬至日與在昭等後海踏雪而作》……再有是描述內心傷勢,世間只有這些屬於她自己,如這首作於1941年秋的《過什剎海偶占》:
一抹寒煙籠野塘,四圍垂柳帶斜陽。
於今柳外西風滿,誰憶當年歌舞場。
葉嘉瑩的一生似乎都在一邊幻想着詩意的安居,一邊艱難地找一個能安身立命的地方,這個地方被去除物化,回歸到古典精神上。20世紀70年代,她還鄉了,並把詩心落在了舊京的大地之上。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