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鄭培凱談崑曲與歷史文化
去年,越劇《新龍門客棧》大火,一票難求,許多從未接觸過越劇的年輕人紛紛表示「我的傳統文化DNA動了」。這讓人想起,二十年前首演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也以橫空出世之姿俘獲了一大批年輕受眾。
其實,傳統戲曲從來不是過時的老古董,只要與時俱進、採用得當的形式來呈現,戲曲的魅力可以打動一代又一代的人,生生不息。當然,戲曲欣賞也是有門檻的,我們在聽戲的同時,盡可能地了解相應的知識、背景,方能理解藝術家嘔心瀝血的創作,獲得最高級、最美好的人生經驗。
崑曲小檔案
崑曲藝術起源於江蘇崑山,擁有悠久歷史及獨特文化價值。崑曲以最精緻婉轉的調式——水磨調展現細膩情感,劇本呈現高雅的文學性,舞台表演亦經歷代演員精工打磨,是以傳承不衰,於2001 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新書資訊
著名學者、作家鄭培凱教授醉心崑曲藝術,多年來致力於開展「崑曲傳承計劃」,曾參與青春版《牡丹亭》製作。二十年間,他陸續寫了許多關於崑曲的長文,主要是釐清崑曲的歷史文化意義,及其可以提供的文化藝術資源,作為中華文化復興的參考。此外,作為資深「崑蟲」,鄭教授撰寫了大量「聽後感」,嬉笑怒罵,百無禁忌。《姹紫嫣紅開遍——崑曲與歷史文化》便是以這兩類文章為主體。
四百多年前的春天,千金小姐杜麗娘與丫鬟春香遊園,被壓抑的生命從深閨中覺醒,一段詠歎成為千古絕唱。
本書亮點
- 著名作家白先勇作序推薦
「我第一次遇見鄭培凱就是在一個崑曲場合。大約是1992 年,我邀請那時居住在美國洛杉磯的華文漪到台北國家劇院演出小全本《牡丹亭》……我記得那晚他穿了一身唐裝,見了面就熱情洋溢地談論起崑曲來。我跟鄭培凱在文化認同上經歷過相似的路程:我們都是台大外文系畢業的,到美國留學,在美國教書,最後卻回歸中國傳統文化,致力於崑曲推廣。鄭培凱到香港城市大學擔任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大力推動崑曲教育,後又轉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自2000 年起前後二十多年,在香港推廣崑曲,成績斐然。」
- 拉頁呈現邢金沙唱段×鄭培凱書法
- 封面使用著名戲曲畫家高馬得作品
書摘
延伸閱讀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