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鄭培凱談崑曲與歷史文化

去年,越劇《新龍門客棧》大火,一票難求,許多從未接觸過越劇的年輕人紛紛表示「我的傳統文化DNA動了」。這讓人想起,二十年前首演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也以橫空出世之姿俘獲了一大批年輕受眾。

 

其實,傳統戲曲從來不是過時的老古董,只要與時俱進、採用得當的形式來呈現,戲曲的魅力可以打動一代又一代的人,生生不息。當然,戲曲欣賞也是有門檻的,我們在聽戲的同時,盡可能地了解相應的知識、背景,方能理解藝術家嘔心瀝血的創作,獲得最高級、最美好的人生經驗。

崑曲小檔案

崑曲藝術起源於江蘇崑山,擁有悠久歷史及獨特文化價值。崑曲以最精緻婉轉的調式——水磨調展現細膩情感,劇本呈現高雅的文學性,舞台表演亦經歷代演員精工打磨,是以傳承不衰,於2001 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新書資訊

著名學者、作家鄭培凱教授醉心崑曲藝術,多年來致力於開展「崑曲傳承計劃」,曾參與青春版《牡丹亭》製作。二十年間,他陸續寫了許多關於崑曲的長文,主要是釐清崑曲的歷史文化意義,及其可以提供的文化藝術資源,作為中華文化復興的參考。此外,作為資深「崑蟲」,鄭教授撰寫了大量「聽後感」,嬉笑怒罵,百無禁忌。《姹紫嫣紅開遍——崑曲與歷史文化》便是以這兩類文章為主體。

 

四百多年前的春天,千金小姐杜麗娘與丫鬟春香遊園,被壓抑的生命從深閨中覺醒,一段詠歎成為千古絕唱。 

本書亮點

- 著名作家白先勇作序推薦

「我第一次遇見鄭培凱就是在一個崑曲場合。大約是1992 年,我邀請那時居住在美國洛杉磯的華文漪到台北國家劇院演出小全本《牡丹亭》……我記得那晚他穿了一身唐裝,見了面就熱情洋溢地談論起崑曲來。我跟鄭培凱在文化認同上經歷過相似的路程:我們都是台大外文系畢業的,到美國留學,在美國教書,最後卻回歸中國傳統文化,致力於崑曲推廣。鄭培凱到香港城市大學擔任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大力推動崑曲教育,後又轉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自2000 年起前後二十多年,在香港推廣崑曲,成績斐然。」

- 拉頁呈現邢金沙唱段×鄭培凱書法

- 封面使用著名戲曲畫家高馬得作品

書摘

  • 杜麗娘小姐遊園,丫鬟春香跟着,兩人載歌載舞,猶如芭蕾的雙人舞(Pas de deux),有其傳承的舞蹈程式,其中的優美舞姿展示了幾百年來累積的審美情趣與境界。十六歲的小姐第一次進入大花園,看到斷井頹垣之中,滿園綻放姹紫嫣紅,有一種青春綻放的感覺,同時又感到時光無情、芳華易逝的威脅,展示了春光短暫、生命無常,引發人們對生命的感喟。我常以毛筆書法抄寫這段曲文,因為它讓我想到青春的燦爛與生命的無常,由詩文唱曲激發了寫字的靈感,筆下的字跡也比平常寫得雋美,這是中國傳統審美不同領域的相通之處。
  • 唐明皇一出場唸定場詩:「蜀江水碧蜀山青,贏得朝朝暮暮情。但恨佳人難再得,豈知傾國與傾城。」老蔡唸起來,抑揚頓挫,不只是清澈悅耳,而是聲聲都帶着悠遠的感情,好像曾經滄海之後,回想的都是兼天洶湧的波濤,即使眼前是風平浪靜的太液池水,也充滿了歷史滄桑,每一粒水珠都蘊積了無窮的故事,可以像白頭宮女一樣,給我們訴說皇家的悲歡離合。
  • 要了解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的偉大,首先,就必須要回到他們生活的時代與那個時代的歷史意義。他們所處的時代,分別是中國的晚明時期與英國的伊麗莎白時代,都是歷史大轉折的變動時期,政治環境波動反覆,經濟發展活躍繁榮,社會出現地域性的階級衝突,在文化藝術方面則發展出獨特的審美追求與境界。他們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就像游泳健兒在時代洪流的急湍險灘之間,展現了美妙的泳姿,超越了時代潮流翻騰滅頂的危險,抵達藝術世界的江渚,回顧巨浪滔天,多少人挾泥沙以俱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