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關於孔子的二三事

孔子是誰?

 

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全民教師,文化圈‌「一哥」,穩坐頭把交椅兩千多年。

在職業細分還不明確的古代,作為跨界奇才,他包攬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等多項頭銜。

去世之後,更被歷代‌「尊孔」的君王追贈了‌「文聖」‌、「先聖」‌、「先師」‌、「宣父」等重量級稱號。

一提起孔老夫子,很多人首先聯想到的是教材裏的人物形象:他是位笑容溫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身材不高,還有些駝背,走起路來顫顫巍巍的。還有,他跟自己的學生有許多經典對話,記錄在《論語》這本書裏,然後被收錄進教材,要求我們‌「理解並背誦全文」。

孔子出生於這樣的一個時代:理智的浪潮狂掃世界——國家動盪不安,不滿情緒導致各種思潮風起雲湧。

那也正是希臘繁榮的前夜。

孔子講學圖

孔子去世時,伯里克利十七歲。西米斯托可斯正在為伯里克利開路。此時,洛斯島寶藏的蒐集,使菲迪亞斯與巴台農神殿成為可能。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同時生活着列奧尼達、米太亞德、居魯士大帝、岡比西斯、大流士、薛西斯。那時,自然而然地發生了馬拉松戰役、薩拉米斯海戰、溫泉關戰役。同時代還生活着喬達摩、老子、以西結、但以理、哈該、撒迦利亞、畢達哥拉斯、品達、埃斯庫羅斯與阿那克里翁。

孔子逝世距今已有2500年之久,而他的思想卻在當代依舊散發着光輝。

當代人重讀《論語》才發現,原來我們今生的人生困惑,孔子在前世早就回答過。人生沒有答案,但有參考書。

孔子到底長什麽樣?

 

據《史記》記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在曲阜民間,也有着「七出」之說,即指孔子牙齒暴露在唇外,鼻孔朝天,耳朵很大,眼睛突出,合起來看,就是七竅突出。

聽起來這長相甚是奇怪,實在叫人不敢恭維。

當然,關於孔子這樣奇特的相貌,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古人對偉人相貌的誇張描述。

東漢王充在《論衡》中道‌「黃帝龍顏,顓頊戴午,帝嚳駢齒,堯眉八彩,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湯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陽,周公背僂,皋陶馬口,孔子反羽。」可見古人對偉人的相貌一般都是描寫得十分誇張。

現在人們能夠見到的各種各樣的孔子像,時間跨度將近兩千年,有漢代的,有當代的;從形象上說,有帝王形象的、先師形象的、平民形象的;從內容上說,有讀書的、講學的、從政的、周遊列國的等。可謂層出不窮,應有盡有。

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孔子像,傳說是孔子弟子子貢雕刻的孔子夫婦楷木像。2007年10月,在山東東平縣發現的漢墓中,有一幅是保存完好的孔子見老子的彩色壁畫,色澤鮮豔,線條清晰。這也是比較而言最接近歷史真實的孔子畫像。

唐代著名畫家王維、閻立本、吳道子等都畫有孔子像,其中,吳道子所畫的孔子行教像,廣為流傳,影響最大,為人們普遍認可和接受,成為迄今最流行的孔子像。

另一幅流傳甚廣的孔子像,是《孔子燕居圖》 。

《孔子燕居圖》為明代某位不知其名的畫家所繪,現在陳列於曲阜孔府的東廂房裏。所謂‌「燕居」,就是閒居在家,獨自一人閒暇無事的狀態。《論語》‌「述而」中說孔子平常在家裏生活得很舒展,不是一天到晚皺起眉頭在憂愁,他休養得很好,非常爽朗舒展,而且活潑愉快。

由於歷史久遠,誰也不知孔子究竟長得什麼樣子。儘管如此,人人心目中都有一個孔子形象,孔子已經成了一個文化符號,人們可以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形象,理解孔子,崇敬孔子。

 

[明]佚名《孔子燕居圖》

孔子是如何封聖的?

 

孔子在世時,已有人稱其為聖人,但孔子本人不接受聖人的稱號。他說: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不過,自從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說,確立儒學的正統地位後,作為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是越來越尊貴:

漢平帝封他為‌「褒成宣尼公」;北魏稱‌「文聖尼父」;唐正式稱他為‌「聖人」,封為‌「文宣王」,元再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明改稱‌「至聖先師」;清加號‌「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後又復稱‌「至聖先師」。

孔子逝世後,魯國國君魯哀公在曲阜闕里,以孔子的故居,立以為廟,派人看守,內藏孔子的衣冠、琴、書諸物,並追封孔子為「尼父」,命歲時奉祀。

如今曲阜孔廟大成殿內正中,就高懸着‌「至聖先師」巨匾,其下神龕貼金雕龍,內供孔子彩繪塑像。

說到後世對孔子的尊崇,‌「萬仞宮牆」不得不提。

萬仞宮牆出自《論語》,原是子貢回應別人說他比孔子更賢明的話:‌「拿圍牆來作比喻,我家的圍牆只有齊肩高,老師家的圍牆卻有數仞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你就看不見裏面宗廟的富麗堂皇,和房屋的絢麗多彩。」

古時七尺或八尺叫作一仞,後人覺得「數仞」不足以表達出對孔子的敬仰,就改為‌「萬仞」。

清乾隆皇帝為表示對孔子的尊崇,在仰聖門(阜城的正南門)上又換上了自己御筆書寫的‌「萬仞宮牆」四個大字。現在,去到曲阜城的南大門,便能看到萬仞宮牆。

孔林也是個值得一說的地方。

孔林本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家族墓地。

孔子死後,其弟子們把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後來隨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孔林占地面積三千餘畝(約二百餘萬平方米),有孔子及其歷代子孫的墓葬十餘萬座。孔林的埋葬在二千五百年中全無間斷,延續時間之久,墓葬數目之多,保存之完好,作為氏族墓葬區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一。

孔子性情如何?

 

說起孔子,既然是‌「至聖先師」,可能會覺得他是個一板一眼的人物。其實,從《論語》以及後人的論著裏,可以感受到孔子的多樣性情。

也許他有些‌「一根筋」,對他內心堅守的東西有着強大的執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也許他是一個樂觀的人,用博大的內心來面對一切困苦——‌「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也許他是一個充滿浪漫情懷的人,笑看時間與蒼穹——‌「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也許他是一個瀟灑的人——‌「孔子遊乎緇帷之林,坐休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莊子·漁父》)

最後這句是莊子說,孔子到處聚徒授業,每到一處就在杏林裏講學。休息的時候,弟子們讀書,孔子則坐在杏壇上弦歌鼓琴。這是多麼的瀟灑愜意啊!

說到杏壇,實際上杏壇究竟在哪里,是沒有記載的。孔子45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在大成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於是,便有了孔廟這座玲瓏小亭,而後世也用‌「杏壇」泛指聚眾講學的場所,到現在已經成為教育聖地的代名詞。

 

(本文改編自《大先生:從孔子到柏拉圖》)

 
 
 
作者:  阿爾伯特·哈伯德
編譯者:    饒春平 肖王琰 譯
出版商: 香港開明書店
出版日期:2021-03-19
ISBN:  9789624591989
裝幀:  平裝
頁數:  312
分類:    人物傳記
 
 
 

本書是現象級暢銷書《把信送给加西亚》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典範教育”系列中的一部,作者精挑細選出摩西、孔子、毕达哥拉斯等历史上高山仰止的12位著名教育家,地域上覆蓋歐洲、亞洲和美洲三大洲,十二位學者來自八個不同的國家。通過對他們的人生描寫,帶讀者走近他們的生活,了解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給予讀者,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