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風、水、地——香港自然災害事件簿

香港全年面對不同的自然災害,當中颱風和暴雨較為港人熟悉;地震雖然陌生,但並不遙遠。香港志系列自然卷《自然環境》為我們留下了相關的紀錄。

颱風

香港位於華南海濱,自古以來,常受風雨侵襲。二戰前有數個颱風對香港造成大範圍破壞和水浸,例如:1874年甲戌風災,造成逾2000人喪生;1906年的丙午風災及1937年的丁丑風災更分別造成超過10000人罹難。丙午及丁丑兩次風災奪去眾多人命,天文台汲取教訓,不斷改善本地熱帶氣旋警告,提高社會防災和救災的意識。

二戰後,香港的防災能力逐步提升,惟颱風偶爾仍會造成嚴重破壞。1962年的溫黛堪稱最強颱風,天文台總部及大老山雷達站分別錄得最高陣風每小時259公里及284公里,紀錄至今仍未打破。風暴造成183人死亡或失蹤,約72000人無家可歸,亦是戰後最高紀錄。此外,2017年的天鴿及2018年的山竹均對香港多區造成嚴重破壞,不少市民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香港志》收錄香港早期風災的珍貴照片。(圖片來源:《香港志:自然 自然環境》)

暴雨  

香港夏季常有大雨,二戰前後均有多次暴雨對社會造成嚴重影響。

1889年5月29至30日的暴雨創下24小時697.1毫米最高降雨紀錄(截至2020年),引發的洪水幾乎癱瘓港島。1925年7月14至17日,暴雨引致半山發生嚴重山泥傾瀉,導致75人死亡,是香港單一山泥傾瀉意外死亡人數最高紀錄。

1966年6月7至13日連場暴雨,其中12日雨勢最大。多區發生山泥傾瀉,北角更出現洪水,共造成64人死亡,災民逾8000人,是為「六一二雨災」。1972年6月16至18 日,暴雨引致觀塘及西半山發生災難性山泥傾瀉,分別造成71人和67人喪生,是為「六一八雨災」。

1992年5月8日連場暴雨,早上繁忙時間雨勢最大,令交通陷入混亂。天文台在同年設立暴雨警告系統,以顏色區分暴雨嚴重程度,讓政府、機構及市民掌握雨勢情況,及早防範。

▲《香港志》收錄雨災相關的珍貴照片。(圖片來源:《香港志:自然 自然環境》)

地震  

香港遠離板塊邊界,境內尚未錄得破壞性地震,但偶有小地震發生。1995年5月11日大嶼山東部海域的3.1級地震,是香港境內發生最強的地震事件。

香港周邊地區不時有地震發生,部分地震也在香港引起了震感,甚至對香港造成破壞。1918 年2月13日,廣東汕頭附近的南澳發生7.3級地震,距離香港約300公里。其時全港都感受到明顯震動,幾乎所有建築物都在搖晃,受驚的市民湧到街上,有人因而受傷。地震令多棟建築物受損,例如港島半山羅便臣道的聖若瑟書院因嚴重破壞而需要搬遷。

香港的地震活動只屬低至中等,不過特區政府考慮到本港安全及地震可能造成的影響,亦逐步制訂防震規範,未雨綢繆。

▲《香港志》有關香港有感地震的統計圖。(圖片來源:《香港志:自然 自然環境》)

  閲讀 · 推薦  

作者:香港地方志中心

出版商: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888860791

 

本卷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介紹香港的自然資源,包括水土礦石、再生能源資源;另一部分介紹生物,大至大型哺乳類動物,小至微型真菌,提供最新的物種清單。大自然的浩瀚,文字符號難見全貌,本卷引領讀者返回現場,一睹香港原生態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