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City Walk | 中秋特輯:薄扶林舞火龍
舞火龍除了是宗教節慶,也是村民社交和凝聚社群認同的場合,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舞龍是中國人的傳統活動。最開始,祭龍是獨立的求雨祭祀,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後,發展為元宵節和中秋節的活動。
香港島南區的薄扶林村就保留了這一項傳統活動。薄扶林村自1730年已有文獻記載出現聚落,而當時香港島尚未開埠,所以有「未有香港,便先有薄扶林村」的說法。目前則約有400戶、約2,800人居住。
薄扶林村全景照片(由研究團隊拍攝於2021年)
每逢中秋節(農曆八月十四及十五日)的晚上,家家戶戶點起燈籠、品嚐月餅之際,香港島薄扶林村居民則凝聚一起,舉辦與別不同的節慶活動——把禾草捆紮成龍的形狀,在龍身插滿香火並揮舞巡遊全村,祈求獲得神明庇佑。這一年一度的節慶活動,涵蓋火龍紮作、點睛、參拜、巡遊,以及名為「龍歸滄海」的送龍儀式,目的主要為祈求合境平安。舞火龍除了是宗教節慶,也是村民社交和凝聚社群認同的場合,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2017年,薄扶林村舞火龍項目獲港府列入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此它除了是一項民間活動,也成為為官方所認可的活動。
圖1:火龍舞動情景(1989年,由陳佩珍女士提供)
那麼,就讓小編帶大家到薄扶林村走走,提前感受一下薄扶林村的中秋節氣氛吧!(其實,這一期應該叫Country Walk,但薄扶林村周圍已環繞著高樓大廈,成了「城中村」。)
一、薄扶林村街坊福利會——火龍製作
薄扶林街坊福利會門口陳列著一條曾用作舞火龍活動的火龍,供人參觀。
爬上數層石階,來到薄扶林村街坊福利會,小編有幸見親眼到紮作火龍的場景。
薄扶林村火龍主要由禾草和竹紮作而成,基本工序包括:
1.破竹、削竹
2.製作支架
3.鋪上禾草
4.裝飾
5.插香、點睛。
這個過程由專業的火龍紮作師傅主導,也會有招募的義工來幫忙,包括附近香港大學的學生。
火龍會負責人介紹,這隻龍頭是八月十四晚上的,比八月十五晚上的小一點,由年輕人負責舞動,象征薪火相傳。
火龍的裝飾也別具匠心。龍鬚的材料是榕樹根,因老一輩村民認為榕樹根可以辟邪,同時因榕樹根生長速度快,故具有生生不息的寓意;龍尾上會鋪葵葉,有遮風擋雨的意思;令人矚目的龍珠有引領火龍的作用,做法是把一個「沙田柚」插在一枝竹竿上,然後在柚上插滿香枝。
圖1:龍鬚、圖2:龍尾(2022年,由研究團隊拍攝)、圖3:龍珠(由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提供)
二、村口——插香與點睛
舞火龍活動前夕,村民會把燃點的香枝插在火龍龍頭、龍身之上。紮作師傅吳江乾指出昔日薄扶林村火龍的龍身上插有大香、細香,寓意擁有光榮和富貴。他認為細香容易燃燒,但插在龍身上的密度高,當火龍舞至薄扶林村的橫街窄巷,其「鱗片」粗幼不一,更具觀賞價值。
▲村民插香(2020年由研究團隊拍攝)
點睛儀式是舞火龍前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火龍會邀請一些政府官員及地方民意代表等出席儀式,是村民與政府各級官員接觸的重要場合。村民相信,透過點睛,火龍瞬間有了靈氣,是龍神降身的表徵,可以為他們驅瘟逐疫,為家家戶戶帶來福氣及平安。主持人在嘉賓齊集,準備用塗上硃砂的毛筆為火龍點睛之際,高聲朗讀:「火龍點睛、瑞氣長青、大吉大利、老少安平。」點睛儀式完畢後,主禮嘉賓為火龍簪花掛紅,這個儀式除了代表賦予火龍靈光靈氣外,也被指用來駕馭威猛的火龍,使其被舞動之際,不致傷害人畜。
▲點睛儀式(2020年,由研究團隊拍攝)
三、火龍巡遊——參拜神明
火龍在村中巡遊,會經過各種神祇供奉處。其中以李靈仙姐塔、大伯公壇、西國大王廟為主。
從參拜次序所見,薄扶林村的主神當推李靈仙姐。李靈,來歷不詳,據說是為一位為村民捉鬼辟邪的女子。全港獨薄扶林村村民信奉這神,村民除在兩層高的石塔內安奉李靈仙姐的神位外,還有部分居民會在家中神龕供奉祂。仙姐塔是一座由紅磚砌成,高約五米的兩層塔,其興建年份已不可考,但至少在1916年之前已存在。
▲李靈仙姐塔
▲大伯公壇
▲火龍參拜西國大王(由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提供)
仙姐塔與薄扶林的整個風水格局都頗具關連。三條溪水經薄扶林村匯流至薄扶林道橋底,再流向瀑布灣。在風水格局上,今薄扶林村民稱這為「三水環村」。這讓薄扶林村有四季並無間、源源不絕的食水來源,同時也帶來了災害,薄扶林村的位置有如窪陷的盆地,所以在雨季時會受到水災威脅。仙姐塔對出的暗渠,位於全村最低點,是全村的排水口,故假若薄扶林村水浸,最先浸沒的便是這個位置。或許是這些不幸事件致使村民尋求神明的庇佑。
▲薄扶林三水圖(地理資料來源:香港地理數據站)
四、送龍儀式——瀑布灣與火龍壁
一直以來,薄扶林村村民堅持要把整條火龍沉沒水中作為火龍活動最後的一個儀式──「龍歸滄海」。有些人認為這樣做寓意放生,有祈福的意思,另一些人認為是為了把不好的東西帶走。昔日,村民在鋼線灣碼頭進行儀式,後來政府發展數碼港,碼頭因填海工程而消失,村民因而改至上文所述的瀑布灣送龍。
在三年新冠疫情期間,香港不少節慶活動被迫停辦或調適。薄扶林村舞火龍活動不再開放給公眾,只供薄扶林村火龍會成員及村民參與,火龍隊伍不能像往常般把火龍送到瀑布灣進行「龍歸滄海」的送龍儀式。在此期間,送龍儀式便改在薄扶林村置富橋底的火龍壁畫處進行。因那兒有一條流經薄扶林村後匯出大海的溪流,火龍會可在行人路上進行簡單儀式,象徵火龍已被送出海。
這幅壁畫在2014年由外國與本地藝術家合作繪製,長達20米,配以村內地標李靈仙姐塔及牛奶公司草廬,又融入12生肖元素,構成一幅生動的文化圖騰。壁畫曾險些被鏟走,幸得逾百名村民合力聯署支持保留。
據小編了解,闊別了三年的瀑布灣「龍歸滄海」儀式將在今年恢復,真是讓人期待呀!
▲在薄扶林村入口處有手繪的地圖
作為「城中村」,薄扶林村一直面臨著被清拆的危險。而為了應對「拆村」壓力,村民由過往以歷史文獻,至近來通過歷史建築、中秋節舞火龍等傳統節慶活動向外界展現薄扶林村的歷史文化保育價值。在薄扶林村行走的這一天,小編不僅為其獨特的火龍文化折服,亦沉醉於村中的風物之美。罕見的通花鐵閘、色彩鮮艷的墻壁、毫不怕生的小動物,讓人窺見這安靜的隱世村莊背後旺盛的生命力。寫瓶有寄,傳燈不絕,希望薄扶林村及舞火龍的生命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薄扶林舞火龍 VS 大坑舞火龍
- 二者起源相近,傳說源於十九世紀末當地發生了一場瘟疫,當時村民相信香火能驅除瘟疫,而龍又是祥瑞的象徵,故火龍巡遊有淨化全村的作用;
- 二者都入選了2017年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涵蓋共20個項目),大坑舞火龍更早在2011年成為國家級非遺;
- 薄扶林村以世代居住的村民為主;大坑位處銅鑼灣,由村落轉為密集型的高樓大廈,原村民陸續遷離,經濟能力較佳的中產居民遷入,社區成員身份也在轉變;
- 大坑舞火龍主要開闊路面上舞動,龍身較大,表演性更強;薄扶林舞火龍主要穿梭在薄扶林村狹窄的道路,龍身較小,地域性更強,二者各有精彩之處。
! 遊覽提示!
- 薄扶林村是居民區,並非一般景點,建議在引導下遊覽。除中秋節舞火龍外,村子還會舉辦火龍紮作工作坊、導賞團等;
- 薄扶林村附近還有一些著名地標:「香港最美公屋——華富邨」、薄鳧林牧埸、伯大尼教堂等(後兩者可供遊覽),在此不一一贅述。
! 活動資訊!
薄扶林村火龍盛會
日期:2023年9月28日至29日
時間:下午6:30至晚上11:45
地點:香港島薄扶林村
最佳欣賞地點:薄扶林村入口
大坑舞火龍
日期:2023年9月28日至30日
時間:9月28-29日:約晚上8:15至10:30;9月30日:約晚上8:15至10:00
地點:香港島銅鑼灣大坑
最佳觀看點:浣紗街
*活動資訊來源:香港旅遊發展局官網
這是本季City Walk的最後一站,期待未來再有機會帶大家遊覽香港。預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閱讀推薦
作者:鍾寶賢、郭錦洲
ISBN:9789888809295
每逢農曆八月十五日晚上,薄扶林村居民會舉辦一項與別不同的活動——中秋節舞火龍。插滿香枝的龍身煙霧繚繞,數十名居民帶領火龍遊動全村街頭巷尾,為村民祈求合境平安,並設法讓文化代代相傳。薄扶林舞火龍,這項由來甚久的傳統,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學者鍾寶賢教授、郭錦洲博士帶領研究團隊,長達三年在實地觀察、研究及爬梳歷史資料,寫成《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一書。本書分為六個章節,從祭祀文化、舞火龍的歷史流變與區域分佈談起,再聚焦至香港的舞火龍活動,然後鎖定在薄扶林的舞火龍。在字裏行間與讀者探討非遺的傳承與變改,一同思考這項文化遺產該如何繼續保育下去。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