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反清復明志士是如何在越南建立起一座繁盛的商業城鎮的?

17世紀中葉,清廷建立了在中國的統治。南明抗清的鬥爭,在1659年結束;1662年鄭成功死於台灣,再後二十年(1683年)台灣被清軍攻取;「三藩之亂」從1676年起,就漸次被消滅,1678年吳三桂死後,西南一隅也到了垂亡的局面。大批愛國志士,就在這時期逃奔越南。清廷的海禁雖然森嚴,越南人民卻毫無門戶之見。於是數十年中,中越人民的合作,特別是在南圻的開拓和建設上,創造了許多歷史上的奇跡。

就在1679年夏間,大約是陰曆五月中,有一支艦隊出現在沱澡港外。這正是中國人民反滿的殘餘隊伍。原來以二百艘出發的,被颶風打散了只剩下五六十艘,載着五千左右的愛國志士,由楊彥迪、黃進、陳上川、陳安平四位將軍統帶,來到順化的海岸。越南此時是由黎阮兩家分治,黎氏統治北圻,阮氏統治中圻。中國志士們向廣南王阮福瀕陳述願在越南服務。阮氏心懷疑忌,就讓他們到南徼緊靠柬埔寨的東浦(在嘉定),去自行開發。這塊地當時無所隸屬,也沒有開發。志士們把艦隊開到南圻海岸,分作兩隊:一隊由楊彥迪帶領,沿湄公河(上流即中國的瀾滄江)東邊一個支流進至美荻(Mytho)屯駐;另一隊由柴棍(西貢)河右岸上陸,行至邊和居住。

在邊和住下的志士們,招來越南人民,協力開拓廣闊的荒地,很快地變成沃野。他們更發展商業,吸引許多馬來人、日本人以至歐洲人都來貿易。邊和不久就成為一個文化的中心。在美荻居住的一批人,不幸和柬埔寨時常衝突。柬埔寨的統治者也垂涎中越人民合作的果實,結果雙方開戰,楊彥迪兵敗被殺,陳上川帶兵赴援,才把柬埔寨軍隊打退,把邊和一帶地方鞏固起來。這塊地不久就正式歸入越南版圖;1698年,廣南王把它改為郡縣,定下田賦,中國人也照例納稅。那時候這個地域已經有四萬戶二十萬人口了。一個很有偏見的法國作家,也不得不讚歎說,「這是中越(人民)合作的開始,所得的果實已經是如此豐富了」。

不錯,就南圻開發而言,主要是廣東雷州人莫玖(越南音讀Mac-Cun)。據說,他以復明無望,逃奔南徼,康熙十九年(1680)經南圻赴柬埔寨。又一說,他立志抗清,不肯薙髮,所以南奔。此時他年紀才17歲。柬埔寨國王很喜歡他,他卻設法擺脫宮廷而到河仙地方的磐台馬士(Bahtay Mas)開銀礦,成大富;1708年,就出資做該地的長官(Okhua)。在這荒蕪的地區,他發展了農業和商業,創立了河仙城,沿海岸逐漸成立了許多村落,吸收廣南廣義兩省不能立足的人民,教他們耕種,建造房屋。不久河仙變成一個大港口,各地船舶齊至,越南人稱它做「小廣州」,中國人稱它做「港口」(西洋教士也都用Caueáo一名)。這是中越人民(都是「亡命之徒」)合作的另一奇跡,比邊和墾殖的成績更重要。越南的望西發展,到此已達全盛的時代。但是不久暹羅垂涎河仙的繁盛,派水兵來把它攻陷,掠去許多婦孺。莫玖流亡在外,三年後才重新回到河仙。他知道暹羅還會再來攻,而柬埔寨不肯幫助,只得歸附廣南,廣南王就命(他)為總兵,1736年莫玖死,長子莫天錫(本名天賜,後改)繼任。實際上河仙仍然維持行政的獨立。鎮的四周,村落不斷地增加,越南人(包括柬埔寨人)、中國人和馬來人安然相處。

莫玖雕像

中越脫離統治者的人民,在莫玖父子的領導下,找到了暫時的樂土。河仙不但得到繁榮和建設,而且成為中越文化的中心。《清朝通典》記「港口」的風俗,說「重文學,好詩書。國中建有孔子廟,王與國人皆知敬禮。有義學,選國人子弟之秀者及貧而不能具脩脯者,弦誦其中。」在莫天錫時代,很多從福建、越南歸仁(Qul-nhon)前來的文人學者,都會聚一堂,裏面有聞名的「十八英」,莫天錫築了一個「招英閣」,和他們不斷討論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問題,還和他們交酬唱和。以中國人陳子淮為首的中越文人們,留下了許多詩篇,歌頌河仙的景象。就中有名的《河仙十詠集》,河內遠東學院藏有寫本。莫氏的流風餘韻,至今越南人以至法國人都稱道不絕。

這裏應該說明的,莫氏父子就是我國過去一般著作所誤稱的「鄭玖」「鄭天錫」。根據越南各種史料和莫氏家譜(即1818年完成的《河仙鎮協鎮莫氏家譜》)他的確姓「莫」。為了避免和篡奪王位的莫登庸的家姓相同,所以將本姓加上「邑」旁,成「鄚」字,大概有人誤認為「鄭」字,就以訛傳訛了。至於「港口國王」只是中國歷史誇耀的稱呼,莫氏始終是個總兵,所以家譜只稱「協鎮」。我們不應仍襲不正確的看法,把河仙誤認作中國的「殖民地」,事實恰恰相反,「越南人得着中國人民的協助,成為印度支那西部的主人」。

河仙是南圻重鎮,是印度支那半島的要港,所以也立刻成為西洋冒險家所注目的地方。法國天主教徒很早就來此活動。20年後(1787年)替越南寫上賣身契的百多祿主教(就是遠特蘭主教),在1768年就為了協助一個暹羅舊王子逃走的事情,被莫天錫關在囚籠裏三個月。他獲釋後就趕快離開。不久(1771年)河仙又被暹羅攻破一次。1773年才退兵,百多祿又設法接近莫天錫。1775年厚着臉皮回到河仙。莫天錫對他表面客氣,卻一直抱着「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法國學者驚異地說,「他用極巧妙的策略,對付遠特蘭主教」。百多祿始終盼望,甚至相信,莫天錫父子要請求領洗,他送贈他們好些中文書籍,大約是北京耶穌會士翻譯的科學書籍。但是莫天錫不直接拒絕他,也不答應他,他就無機可乘。從此看來,更可知道河仙屏蔽越南的重要地位,也可以知道莫天錫比阮福映(受騙於百多祿的嘉隆王)的確高明很多。

20世紀七十年代初年開始的「西山之亂」,不但很快的趕跑順化的廣南王室,而且給河仙一個致命的打擊。1774年廣南王阮福涼出奔南徼,自託於莫氏。莫天錫抵抗西山黨失敗,廣南王在1777年被西山阮文惠所殺。莫天錫就應暹羅王的招請,帶一個廣南王子和他自己的幾個兒子到了暹羅的都城,後來(1781年),他們都被暹羅王殺了,莫天錫自盡。莫氏走後河仙一度又成廢墟。到19世紀初年,中越人民逐漸來此恢復經營,1818年阮福映追念莫氏的功績,就派莫玖的後人重主河仙,但是「港口」已非昔比了。

本文摘選自《邵循正說史》,標題為編者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