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為何總是「睇唔明」港式中文

港式中文裏最特別是那些內地人一看就懂,但卻一用就錯的詞語和句式,其中大部分是條文版的發明。

例:裁判官強調,辯方大律師所提述的決定已清楚界定三間地舖的範圍。

「大律師」是個香港法律系統的專用頭銜,香港人都知其所指,但內地的司法系統沒有這種說法,所以內地人往往誤解為「資深律師」。與「大律師」對應的專業頭銜是「律師」,分別來自barrister 和solicitor,實際上是專業方向不同的兩種職業。前者在高等法院和終審法院出庭,後者通常只會在裁判法院和區域法院出庭,兩種法院處理性質不同的案件。而所謂的「地舖」也不是把被褥放在地上做成的舖位,而是位於樓房一樓(底層)的商舖。英國英文中建築物與地面持平的那一層稱作ground floor,而二樓是first floor,所以stores on the ground floor 在港式中文裏就成了「地舖」。

例:警方清晨在彌敦道截停魏姓男子座駕,有人懷疑管有違禁藥物。

以上例子選自幾年前的《東方日報》,報道的是香港警方的一次常規行動,具體的意思香港人一看就清清楚楚,根本不需要解釋;而內地讀者不熟悉港式中文的詞彙、句法結構和語篇規則,十有八九會解讀錯誤,而且會錯得極為離譜。

故事情節非常簡單,警方以參與販毒為理由逮捕了一個姓魏的男人,但內地讀者從後句裏連一點有用的信息都得不到。前句說的行動目標是「魏姓男子」,後句的主語卻變成了「有人」,也就是引進了一個第一次提及的、身份不明的人物,前後兩個分句似乎說的是沒有關聯的兩件事情。這當然是按照標準漢語的話語邏輯分析出來的,而港式中文在特定的語境中會給予「有人」以特殊解讀,表示「那個人、該人、此人」或者「他」。香港法律有個「疑罪從無」的原則,警察抓來的嫌犯在沒有上法庭、沒有被法官定罪之前,就不能說他有罪,甚至連與案件相關的「嫌疑人」都不能說。於是新聞界就挪用「有人」來描述這種人物,也就是用表面上的「任何人」來表示回指的「那個人」。這種近乎耍賴皮的辦法相當有用,因為按照漢語語法的解讀,「有人」同前句所說的「魏姓男子」無關,記者可以一口咬定「有人」是任何一個人,與他前面報道的犯罪事件無關,也就不用擔負任何法律責任了。

「有人」後面的那個「懷疑」也是為了滿足「疑罪從無」要求而硬插進來的,意思相當於英語的(he) was suspected of (smuggling drugs)。既然只是被「懷疑」而沒有真的說他販毒,作者需要負的責任就更輕了。不過,「有人懷疑」讓內地讀者看到了,只會理解為「有人」對後面的內容持懷疑態度,而不是「此人被懷疑」。在這種情況下將「被懷疑」說成「懷疑」,也是港式中文的特色之一。

▲網絡截圖

港式中文的特色詞還包括例子後面的「管有」,這是70年代英文法律條文漢譯時的創造之一,源自英文動詞possess或者相應的名詞possession,意思是目標人物涉嫌藏有違禁品。這個法律概念的特殊之處是只要警方在目標人物的身上、車上甚至房子裏找到了違禁物品,就可以認定為「管有」,並不需要證明該違禁物品真的屬於目標人物所有。「管有」在內地法律中沒有對應的概念,也沒有相應的詞語,內地讀者看不懂就很正常了。

條文版港式中文裏這種生造的漢語詞語數量龐大,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漢語的缺項,也就是相關的英文概念在中文裏不存在,就只好設法自己造一個。比如英文的charge在財產法裏有個特殊的用法,表示一種特殊的抵押方式,即債權人與債務人達成協議,在特定財產的份額裏設定財權範圍,作為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擔保,當債務人不履行義務時,債權人可通過設定的財權清算債務。這種抵押只涉及相關的部分財產使用權,但不涉及財產整體所有權的轉讓。這是英國判例法的組成部分,但在大陸法系中不存在。香港的法律文本中譯工作小組在70年代翻譯英文財產法時,造了個獨一無二的怪詞「押記」,專門用來表示這種特殊的抵押方式,而不會同charge的其他用法產生混淆,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網絡截圖

與「押記」的遠離日常生活相比,條文版的另一個創造「信納」相對好理解一些,也比較容易接受。英語動詞satisfy 在日常生活中相當常見,相關的意思漢語中往往表達為「滿足、滿意」或者「符合(要求)」。Satisfy 在香港法院庭審和議會辯論中也是個常用詞,而且通常以被動形式出現,如the court is satisfied that 或者The Legislative Council is reasonably satisfied that 之類。內地法院和人大的文件通常不會這樣使用被動語態,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法律文本中譯工作小組就造了個新詞「信納」,用主動語態的「立法局有理由信納」來表示the Legislative Council is reasonably satisfied。這種用法現在已經成為慣例,香港人一看就懂,內地讀者也不至於完全懵掉,至於內地的英漢詞典是否會收錄這個詞義,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