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Categories
本書通過科舉制度討論教育的作用,以及文官制度在政治、社會和知識生活中的意義。
Until 2025-04-06T04:00:00.000+00:00 春季大減價85折 on selected categories
Until 2025-04-06T04:00:00.000+00:00 春季大減價滿$800本地免運 on order
Until 2025-04-06T04:00:00.000+00:00 春季大減價現金扣減 on order
Not enough stock.
Your item was not added to your cart.
Not enough stock.
Please adjust your quantity.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Limit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per order.
Only {{ quantityOfStock }} item(s) left.
在晚期中華帝國,數以百萬計的讀書人夢想着踏入省會和京城的考場禁地。從外往裡看,這些考場更像是「文化監獄」而不是教育機構,究竟裡面發生了甚麼事情?
明清科舉是一個有缺陷但運轉順暢的文化、教育「陀螺儀」,體現了社會地位、政治權力和文化聲望之間的複雜關係,是帝國朝廷及其士紳精英精心平衡、通力合作的結果。明清科舉不僅是一種選官制度,更是連接晚期帝國知識、政治、經濟生活的重要紐帶,是官方/ 非官方、正統/ 非正統、公共生活/ 私人生活互動最為頻繁的交匯點之一。明清科舉的歷史意義和價值,不僅體現在官員和知識精英的再生產上,也體現在數百萬科舉失敗者具有反諷意味的更大的「成功故事」上。
對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的回溯研析並不會成為建設現代國家的障礙。而就明清科舉考試制度的深挖,對於進一步研究中國制度史乃至世界歷史都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本傑明·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1946年出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東方學博士。現為普林斯頓大學「胡應湘58年中國研究」榮休講座教授、東亞系及歷史系教授。著有《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晚期中華帝國科舉文化史》等。
譯者:劉倩,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工作領域為中國古代小說研究、海外漢學譯介。出版有專著《通俗小說與大眾文化精神》(2014),譯著《浦安迪自選集》(合譯,2011)、《劍橋中國文學史》(合譯,2013)、《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國的文本與儀式》(2015)、《小說家拿破崙》(2015)、《簡•奧斯丁的教導》(2017)及《竹上之思》(2021)等。
詳細資料
作者: 本傑明·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著,劉倩 譯
出版商: 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22年5月24日
ISBN: 9789888807284
裝幀: 精裝
頁數: 438
分類: 歷史/政治制度史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