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Categories
*此書均有少許瑕疵, 敬請留意。
Not enough stock.
Your item was not added to your cart.
Not enough stock.
Please adjust your quantity.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Limit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per order.
Only {{ quantityOfStock }} item(s) left.
1949年後,中國沒有要求取回香港,香港經濟轉型成功,由此看來香港似乎很安穩,但在大英帝國版圖內的香港實際上卻十分脆弱,這既因為中國的威脅,也由於大英帝國的沒落和美國在冷戰時期的需求。其脆弱性在鮮少人聽聞的「1957年問題」中達到頂點,1957年時英國在香港地位很不確定,其嚴重程度超過1949年前的任何時期。
這項學術研究把香港放在亞洲冷戰大格局下英美關係的中心。現有的研究多半孤立地處理英國和美國的政策,本書則不一樣,它探討英美政策不斷變化的互動──這兩個盟友如何看待、應對和試圖影響彼此的政策和行動。對於香港在圍堵中國的參與,此書也提出重要的新解釋。麥志坤博士認為,英國人擔心可能遭中國報復,因此堅持香港的角色當盡量不要太顯眼,而且是非對抗性質,美國人也接受英國的看法。最重要的是,華盛頓的高層決策者評估香港的重要性時,不是只看香港本身,而是著眼於英美關係這個背景──香港被視為討價還價的籌碼,用來爭取英國支持美國在亞洲其他地方的政策。
麥志坤博士利用多種英國和美國檔案和中文資料,探討英美政府如何就香港在冷戰中的作用互相討論、爭辯和齟齬,並揭示英美同盟的動態變化,以及細小盟國在全球衝突中的兩難處境。
麥志坤(Chi-Kwan Mark)
香港大學歷史系畢業,英國牛津大學現代史博士。任教於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研究興趣包括:香港史、中英關系、冷戰史。近著有The Everyday Cold War: Britain and China, 1950-1972 及China and the World since 1945,並在Diplomatic History、Modern Asian Studies、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等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詳細資料
作者:麥志坤
出版商: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年07月03日
ISBN:9789888513284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