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Categories
相容並包、中西兼重,助益讀者獲知近年來國際漢學研究之熱點與潮流。
Until 2025-04-06T04:00:00.000+00:00 春季大減價85折 on selected categories
Until 2025-04-06T04:00:00.000+00:00 春季大減價滿$800本地免運 on order
Until 2025-04-06T04:00:00.000+00:00 春季大減價現金扣減 on order
Not enough stock.
Your item was not added to your cart.
Not enough stock.
Please adjust your quantity.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Limit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per order.
Only {{ quantityOfStock }} item(s) left.
饒宗頤國學院致力推動國學及相關跨學科領域的高端研究,創辦雙語國學與漢學研究學術刊物《饒宗頤國學院院刊》(Bulletin of the Jao Tsung-I Academy of Sinology),為國學界及漢學界提供一個深度溝通的平台,交流東西方的學術觀點及成果。學術顧問及編輯委員會成員為兩岸三地及海外的多位學者。
為了向中文學界介紹國際漢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國學院於2018年推出了《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的首期增刊《漢學英華》。彼時定題「漢學英華」,飽含對饒公的懇摯懷想,意謂「采擷英華,輯為是集,兼作追緬之一瓣心香。」饒公通達的治學理念是引領我們的明燈,國學院力求為東西文化交流搭建橋梁,院刊相容並包、中西兼重的原則,亦是承此一脈。
時隔四年,《漢學英華》的二輯面世。本輯集結翻譯了院刊第四至七期的英文論文及書評,這些文章分別來自12位作者,既有學養精深的中堅學者,也有锋芒新露的青年學人。其中論文十篇,涉及領域涵蓋文學、歷史、語言學、文獻學、文字學、思想史、哲學、社會文化研究等等。這些論文或深鑽精研,或以開闊視野關照社會,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介紹新材料、應用新方法、提供新觀點的工作,拓寬了相關課題的研討範圍。期待本文集可以為一窗口,助益讀者獲知近年來國際漢學研究之熱點與潮流。
作者簡介
香港浸會大學自創校以來,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尤其關注國學與漢學研究,經過多年不懈努力,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經驗。二零一三年一月,香港浸會大學率先創立了香港首所國學院,以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命名,並邀得饒教授出任永遠榮譽院長,希望能夠傳承饒教授的學術,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饒宗頤國學院以傳統國學、漢學、經學為研究基礎,融合東西方國學、漢學、經學研究優勢,探索古今,希望用創新方法提升國學,使之形成一種具有中華文化特色,並可以得到世界廣泛認知和接受的思想體系。
詳細資料
作者: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
出版商: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6月10日
ISBN:9789888808793
裝幀:平裝
頁數:568頁
分類:中國語言文字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