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一個「模型」助你正視心理問題

關於心理學的問題常常給人聽起來很高深,不接地氣的感覺,其實有一些比較容易上手的,可以幫助大家認識心理問題的模型,例如ABCRS模型,它不光是針對專業工作者,對所有人都會有一個地圖式的作用。

圖像梳理

「ABCRS模型」是一個便於理解心理的模型。這個圖中,不同的英文字母,代表不同的東西,A指的是情感(Affection)。它非常重要了,生活中很難找到一個完全不受情緒影響的人。所以情感在地圖上處於非常醒目的位置。一些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情緒方面的困擾,焦慮、抑鬱、恐懼,或者一些更複合的情緒,如羞恥感、悲傷感、孤獨感等。

 

B是行為(Behavior)。一些人情緒上沒有多大的問題,但他行為上比較麻煩。由於這個三角形是相互鎖定的,他可能正是為了不體驗情緒方面的困擾,才會用成癮行為來克服情緒的困擾。一些人會有成癮行為,一些人會有攻擊性行為。比方在家裏,他時不時就要動手。這個動手有些是自我協調的:「我就是打你怎麼着?」一些是自我不協調的:「其實我是不想動手的,但是每次一遇到這樣的情境,我不知道怎麼着就動手了。」可見,行為這一項上可能會存在很多問題。

 

C是認知(Cognition)。指有比較局部的認知,這裏整合的就是認知行為學派的觀點。比方說自動性的思維,具體表現為人一上台,馬上就頭腦一片空白。腦子裏有飄過「我不行、我不行……」,像是咒語一般的自動思維。比如「我不行」,你是怎麼覺得「我不行」的呢?「我表現肯定不好。」「如果你表現不好,那就會怎樣?」「表現不好,下面就會哄堂大笑。」「如果別人哄堂大笑,那你會怎樣?」

 

這其實就是一系列的適應不良認知。現在你能不能理解它們放在一個三角形當中的用意?這是由於行為、認知和情感會互相影響,這個三角形裏頭只要一動,剩下的就都動了。它們共同內接於一個叫作R的圓中。

 

R是甚麼呢?就是關係(Relation)。所有的情感、行為和認知,都是被關係所塑造的。你會發現,即使一個人有攻擊性行為,也不是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地攻擊。即使他的自動思維是「我好糟」,他也不是在所有人的關係裏都覺得「我好糟」。

 

它們三者就像是被固定在關係的圓邊上。這個三角被關係這個圓所塑造,從正面的角度而言,它也可以被關係所改變、所調整,變得自在。如果他跟一個比較自在的人待在一起,就會形成一種你自在,那我也自在的關係。當他在關係當中有了充分的自在體驗時,那麼他在三角形的三個點──情感、行為、認知上的異常可能自然地就消失了。

改變內在系統

一個人尋找心理諮詢,他內隱地相信自己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的不適,是可以在一個新型的關係裏被調整、矯正、接納的。一些來訪者會說:「你即使能改變我,你改變不了我的世界。我爸媽還是那樣。」那我就會回答:「我已經是你世界裏的一部分了。你的世界原來有這樣的關係,現在增加了一個新關係。一旦增加了這個關係,你這個三角形就得跟着動一動了。」所以這個關係,是我們心理發生變化的很重要的緣起。病是因關係而得的。怎麼治呢?那就是依關係來治。

 

最終,當他在跟我們的關係裏獲得自在之後,就學習到了: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他爸媽一樣,有人是不一樣的。而且跟一個不一樣的人互動時,我也可以不一樣。我的體驗不一樣,我的行為不一樣,我的認知也不一樣。這就是一個新的認知。接下來他對這個世界當中的其他人就會更有信心,很自然就到了外邊的系統層,S(System)了。即使是關係,也是裝到系統這個大圈裏頭的。

 

這個系統包含的方面很廣,你的家庭、家族,你所接觸的宗族、文化,社會經濟情況、意識形態,全都在這個系統裏。這個系統對於你形成怎樣的關係,有一些預先的規劃。

 

有些人只是覺得自己有ABCR方面的問題,但他沒有意識到自己處於一個對他而言不利的系統當中。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就會把所有過錯算在自己頭上。

從系統中檢視自我

你也可以把ABCRS模型轉化為一張五爪圖,它有五個維度。當我們遇到一些心理問題時,可以自己做個記錄。就知道你的問題主要在哪些方面。

你的問題主要在情感方面,這個爪子就會伸得很長。如果你的問題主要在行為方面,那你行為這一部分就很長。有一個很重要的口訣叫「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如果你的行為方面特別長,而認知和情感方面很短,套用剛剛的公式,接下來的方案是甚麼?

 

你需要對自己的行為做一些規範,以便把行為背後的認知和情感給憋出來。最終,你這五個部分就比較均衡。這就是一個正常的狀態,一個動態當中的正常狀態。一旦完成了兩個圖的轉化,我相信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已經有所領悟了。

* 小練習 *

ABCRS模型實踐

在紙上畫出文中提到的ABCRS模型(以下圖為示例,你可以做更詳細的批註)。

當對這個模型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之後,記錄自己的心情檔案,看看自己的自在和不自在可以歸類到哪個因素中。

統計各個部分的頻次(可畫正字統計)。

本文節選自《自在哲學──30個情緒與慾望的心理啟示》

自在哲學──30個情緒與慾望的心理啟示

作者:張沛超

出版商:非凡出版

ISBN:9789888758807

 

我們不一定要掌控每種情緒與慾望,卻可以感受兩者帶給我們的啟示,作者在本書中分析兩者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與決定,探索每種情緒與慾望的特性,透過不同的自療小練習,認識獨特的自我,感受自在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