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丁日昌與台灣

鴉片戰爭後,又經太平天國十餘年大規模暴亂,進一步削弱中國的國力,於是列強侵華日亟。咸、同之際,危機加劇,列強瓜分掠奪中國的威逼日甚,其中日本更是狼子野心,大肆策劃其侵華的陰謀,並逐步實施從東南、東北兩翼夾擊我國的戰略。東北者,侵佔朝鮮,再侵我東三省。東南者,則企圖染指台灣。

 

對於日本的侵略野心,清同治年間的主政大臣都有深刻的危機意識,對台灣的重要性也有足夠的認識。身預其事的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文祥指出:列強中,惟防日本為尤亟。李鴻章也指出:日本志不在小,所恃以侵凌中國者是新式兵船,中國必須急起直追,充實海防。

 

其實,在當時所有的官員中,江蘇布政使丁日昌對日本染指琉球、朝鮮以窺我東北,同時在東南覬覦台灣企圖逐步以兩翼侵略中國的野心看得最為透徹,他早就在上書清廷中指出:

 

(日本)前年窺台南,上年逼琉球,不令進貢。今又脅高麗使與通商,彼其志豈須臾忘台灣哉!

 

他在疏中建議創建輪船水師,並首先提出我國必須創建北洋、東洋、南洋三支艦隊,其中南洋一支即為台灣而設,重點就是防範日本。

 

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也稱雨生,廣東潮州府揭陽縣人。一生歷晚清道、咸、同、光四帝,受知於曾國藩、李鴻章,翊贊軍機,參與政略,屢建奇功。歷任蘇松太道、江蘇巡撫、福建船政及福建巡撫諸要職。丁氏具與時並進之思想,勇於學習西方先進事物,力主中國變革自強,故為晚清少有的精熟洋務的大臣之一。其功績犖犖大者,如江南機器製造局之創辦,第一個《水師章程》、第一個《海難救護章程》、第一個《詞訟月報冊》和《錢糧斗則簡明告示》之擬訂,第一條國人自辦自建電報線路之籌建,第一批派遣留美留歐學生之促成,第一次提出派遣駐外使節保護華僑權益之主張等等,均史有明載。

 

對於丁日昌在這方面的才能和貢獻,李鴻章給予高度的評價,說他「洋務吏治,精能罕匹,足以幹濟時艱。」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燾譽其與李鴻章、沈葆楨並稱「洋務三傑」。

 

事實上,丁日昌對台灣重要性之了解,較同時諸人為先。早在同治七年(1868),他向曾國藩上呈《海洋水師章程》時,即建議將台灣作為設置南洋海防的中心。直至同治十三年(1874)清廷下旨各省督撫條議海防策略,其時作為江蘇巡撫的丁日昌在上書中,不僅倡議在台灣駐泊鐵甲船,作為東南海防之樞紐,而且建議應認真經營台灣,拓展島上經濟,使其利竇日開,生聚日盛,擴大規模,將來建立行省,以加強管治。故在李鴻章的心目中,丁日昌可謂為經營台灣的最佳人選。

 

光緒元年(1875)丁日昌被委為福建巡撫,於翌年十月十五日力疾赴台,自福州五虎門渡海,東抵雞籠(基隆),歷後山蘇澳,復折回後山至郡,全台形勢,約已十得七八。及後遍巡全島,深入番區(按:即台灣土著居地),此舉令當地土人大為歡喜。這些地方,「開闢以來,向為大吏之所未到。所到之處,男婦老幼,夾道聚觀,熟番頭目,亦皆遠道迎接。」

 

丁日昌對經營台灣有規模宏大之規劃,希望在政治、經濟、軍事、鐵路運輸、電信、工礦開發及發展農業經濟諸方面有所建樹。但計劃送上去,錢沒批下來,因清廷財政本已十分困難,加上其時中國邊警四起,當局左支右絀,窮於應付,不可能撥出巨款支持丁日昌在台灣施行各項建設,且福建總督何璟與丁氏又積不相能,處處掣肘。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丁日昌仍勉力而為,依然有所建樹。其治台功績,大要如下:

 

一、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為民除害。當時的上海西報The North China Herald報道說:「當丁氏在該島時,所有官員都陷入極度困窘之中,任何壓榨勒索均不敢進行。」

 

二、改革稅徵,豁免苛捐雜稅,減輕民眾疾苦。

 

三、妥善處理好漢民與原住民的關係,不准漢族百姓欺凌土著,鼓勵土著青少年向學,提高他們的文化程度。

 

四、丁日昌有見於台灣農業極為落後,荒地又多,乃組織漢族善農者教導土著栽種茶葉、棉花、桐樹、檀木、麻、豆、咖啡等多種經濟作物以改善生活,既有利於台灣整體的農林副業,又改善漢民與原住民的關係。與此同時,丁日昌又廣招大陸民眾至台灣墾荒,特設專門機構「招墾局」,派員至汕頭、廈門等處招人赴台灣南部進行開墾,給予房屋、耕牛、農具等,獎勵墾殖。

 

由於這些刺激措施,當時應招渡海赴台務農的福建民眾甚多,今日台灣南部許多居民的祖輩,不少都是當年應丁日昌之招而到那裏討生活的。由於丁日昌這些切實有效的措施,大大改善了台灣整體的農業經濟。

 

五、重視台灣礦產之開發。丁日昌到台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視察雞籠(基隆)煤礦,並飭令部下分勘硫磺、磺油、鐵礦等情況。

 

六、丁日昌想方設法在島內架設電線,以利信息聯繫,認為此乃軍事及政治當務之急。電線由台灣府城至旗後,繼由府城至安平,全長95 公里。至於他積極建議籌建台灣鐵路、在台設鐵甲艦隊中心及訓練新式炮兵和洋槍隊的計劃,則因其時清廷缺乏軍餉而不得不暫時作罷。及後丁日昌因病渡海返籍治療,其所擬在台灣發展政、經、軍事規模宏大的計劃,只有等他的後繼者劉銘傳去付諸實施了。

 

丁日昌在台期間,整頓吏治軍紀均頗有實效。而他本人更嚴於律己,凡往來行程所需,辦公用費,概不支公帑,也不令官府供應,均自行陪墊。

 

丁氏寬以待民,關心民瘼,實行減輕稅賦;又振興工礦事業和農業經濟,改善民生,以致他因痼疾於光緒三年(1877)七月不得不離台回籍養病之日,台灣民眾感念不已,輿論深為惋惜。當時上海《申報》曾據實報道,說:

 

(丁氏)於全台利弊,洞徹胸中,慘淡經營,於全台大有生色,是於台有再造之功。台之留公,如望歲焉。自公到台,所有新政,皆實心愛民,保衞地方。所由全台感戴,民不能忘。

 

丁日昌治台的時間雖然不長,但仍有所建樹,尤其對島上民心的歸附,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近代治台的歷史上,他上承沈葆楨,下啟劉銘傳。其強國思想和治台功績,於國史與台灣地方史上,實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丁氏抱病赴台,力疾從公。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他立定「銜石移山」之志,苦心經營,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儘量改善台灣的經濟民生和基礎建設。其時島上極為落後,罡風怒濤,蠻煙千里,丁氏以堅強的鬥志和曠達的襟懷,吟出「瘴雨蠻煙供嘯傲,奇峰怪石亦精神」的詩句。彼時丁氏認為治台之要,在於譜寫「回心曲」。今日欲島上歸心,實亦須妙彈此調。當然,如果台灣之謀獨者在外人唆擺下決意要唱「離心曲」,那就自當別論了,非用武力統一不可。否則便對不起國家民族,也對不起那些曾經為中國的台灣盡心盡力的先輩們!

  閲讀 · 推薦  

郭偉川 著

ISBN:9789624593365

 

本書是作者撰寫的近代歷史人物史話和詩話。這些人中有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史學家、學者和詩人等,如林則徐、洪秀全、曾國藩、左宗棠等。作者有着豊富的史學知識和文孕素養,以詩史交融的方式,為讀者呈現一幅近代史縮影畫卷。林則徐的鞠躬盡悴,死而後已,洪秀全的野心與殺伐,曾國藩「護衛名教」的決心等都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