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新書推介|似是故人來:致香港流行文化的光輝歲月

我常跟人說,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這三、四十年間,大概是香港最多彩多姿、最光芒的年代,百花齊放、欣欣向榮,本地流行文化也乘着熱潮大放異彩。我不但是這時代的見證者,更參與過無數的流行文化工作。常有個心願,是否要重拾我的記憶,再擦亮一塊塊的回憶碎片,將這些往事在流失前實錄下來,免卻人云亦云或道聽塗說,最終被誤導或曲解,就像今時今日,我們已活在一個真假模糊的世界。

書中所描述的故人,有演員、歌星、填詞人、音樂家、導演、作家、漫畫家、畫家、廣告人、娛樂鉅子等,他們各有所長,個性鮮明,我跟他們都認識很久,有些還很熟,曾近距離接觸過,所以有較不同的感受,他們都在不同領域上作出貢獻,令本地的流行文化活色生香。

陳百強在東京街頭與小學生合照

像陳百強和張國榮是一時瑜亮,將氣質和品味帶到另一境界,一種陰柔溫文爾雅的特質,他們都可以散發出不同的味道,類似的優雅氣質到今天已再沒見過。羅文和梅艷芳的表演是屬於舞台的,他們率先將表演光彩帶上舞台,一舉手一投足都用心演出,後來為人熟悉的草蜢或郭富城,當時都不過是背後的舞蹈藝員。梅艷芳在臨別演唱會的最後一首歌,也是她人生的最後一曲,她將畢生的努力奮鬥和她的情感投入進去,演繹她最真實的故事,感動場內場外每位聽眾。

筆者與張國榮、陳美齡參加座談會

黃霑、林燕妮與林振強幾位都有交錯複雜的關係,林燕妮除了是文壇才女,還幹了番事業,與黃霑合組成「黃與林廣告公司」,是廣告界的金童玉女;與朱家鼎的「靈智廣告公司」先後令本土廣告大改異彩,將本地薑廣告國際化,更可成功地將公司賣盤。黃霑與林振強所作的歌詞,進入另一個意境世界,兩人風格迥異,但啟發了後來的填詞人。而黃霑與顧嘉煇的一詞一曲組合,更成為無數電視劇集的主題曲,響遍世界每個華人角落。

筆者與梅艷芳在外景場地準備拍攝

朱家鼎打破廣告標語式的界限,率先將影像更立體地注入廣告。倪匡的科幻小說,天馬行空活像外星人,一矢中的地寓言這都市的命運。王澤的漫畫除了生動趣怪,另創的《老夫子黐線漫畫》更是無厘頭文化的始祖。當年簡而清開始他的名士風流,坊間尚未出現所謂的「四大才子」,金庸仍租住在他位於半山纜車徑的小房,寫他的《書劍恩仇錄》,黃霑更未成為他的小弟。

 

戰後香港的流行文化是怎樣開始,是如何發揚光大?這些出色的人物,都擔當其中重要的角色,曾留下了光輝的足印。我希望本書不單是緬懷和眷戀,還帶來深層的思考和啟發,這條路,究竟應該怎樣再走下去。

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