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原初的彼岸》——關於成長、青春及其種種

潘國靈,寫小說超過二十餘年,過百篇短篇小說極具個人特色,形式與內容相互結合,可堪稱為香港出色的短篇小說家。當年學術路與創作路並行,終於還是選擇以文學作為終身事業。多年來在大學半臂教學,課餘時間半臂寫作,也就是坊間所說的「流浪教師」,在創作路上仍交出優秀的成績,作品一部比一部創新突破,文學性極高。最新的短篇小說集《離》(聯經出版,2021)更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小說大獎十強名單。

 

書名中「原初」的概念其實來自於潘國靈。「返回原地,其實我不曾離開又無可折返的地方,叫原初。」一句出自長篇小說《寫托邦與消失咒》的符碼,在潘氏作品中如回音般徘徊震盪,那近乎是一種毫無雜質至為純粹的結晶,明亮透徹,歲月堆疊時光累積,回望時更彌足珍貴。於是,《原初的彼岸》的篇目以作品發表時序為編排原則,鋪展起來又像一條踏著碎片與光的時光迴廊,照見小說家如何以一枝筆,寫出各種瑰麗奇特、豐富想像以至於令人靈魂共振的故事。在小說時空裡,如萬花筒般折射出奇幻光影,一道一道映照在心窗(或心牆)。


例如,〈光與影之袂離〉以電影手法寫「光」與「影」兩位角色投入不少時間在影院,側寫消失了的灣仔影藝戲院;位於灣仔波士頓餐廳(老牌豉油西餐廳),如何在霓虹閃耀下譜出一段沒有結局的戀愛?如今,霓虹招牌只拆剩一角,瑟縮於牆上,鄰近的循道衛理教堂仍在,前者提供「口腹之慾」後者提供「精神食糧」,無論風景如何變改,〈波士頓與紅磚屋〉這篇小說彷彿刻進了城市命脈,每當經過,你不得不想起那段無疾而終如鳳梨罐頭會過期的戀愛,以及作家筆下寫過的灣仔景色。在城市美學日漸淪喪的今天,仍有小說替我們記認城市,如是者,讀〈巴士無窗〉感受男主角塵封的記憶交織時,便知道通往石澳的九號巴士曾經有窗的驚喜。

 

潘國靈的作品充滿自省和哲思特色,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像〈面孔的皺褶〉、〈俄羅斯套娃〉這些作品是那樣好看。不流於俗套的創作,往往為小說語言、結構、內容注入豐富的意涵。歲月堆疊下面孔的皮膚一層一層摺起,以一場情人面孔的游弋來感受身體微妙變化,有如一場面孔之旅。殘忍背後以詩化語言承托,溫柔細訴著衰微的開始。〈面孔的皺褶〉和〈俄羅斯套娃〉兩篇小說的語言質感尤其特別,透過奇詭想像力的編織,寫生命、衰老、思念等種種可說或不可說的事。

 

《原初的彼岸》以主題圈選作品,本來就是一種簡化。但如果從一個嶄新的主題角度梳理其中一條創作的主脈絡,又未嘗不可。一如西西的《浮城1.2.3.》,主編者何福仁以內地與香港關係為主題,編選了一輯西西那段時期的小說作品,並為每篇小說寫若干賞析文字,令我們對於西西的主題作品忽而有了一番新認知。這是選集帶來的閱讀衝擊。《原初的彼岸》以較廣義主題承載一部選集,有如手持放大鏡去觀察潘國靈多年來對於「成長」、「記憶」、「青春」、「歲月」等母題在小說上的處理,篇末加以文學詞條的配搭,讀者或可了解小說家背後的創作思考。即使原初,從來都是可望而不可即。

*本文轉載自香港01網站

閱讀推薦

作者:潘國靈、陳志堅 編

出版商: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888860456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潘國靈創作不輟,其中短篇小說尤其豐盛,表現手法層出不窮,作品具實驗性並深刻,極具個人特色與風格。各篇小說獨立可觀,累積起來又見作者以小說築建一個繁複密緻的「文字世界」。《原初的彼岸》由作家陳志堅主編,帶領讀者走進其中,從眾多脈絡中取其一支,以廣義的「成長」為主題編選作品,剖析潘國靈小說世界裏的存在探挖及其他。書中並配以豐富的文學詞條,為小說提供延伸,也啟迪創作思考,適合文學讀者也適合創作習者。書末附作家蔣曉薇對潘國靈作品的閱讀文章,情感真摯動人,一字一語,有如心靈的共鳴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