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告訴你一個秘密社會的秘密

歷史學者主要用「秘密會社」這個名詞來指代清代乾隆、嘉慶以後的一些非法團體,尤其是天地會。「天地會」這個名詞,作為一個發展着的秘密會社的名稱,在文獻上最早出現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灣林爽文起義的時候。林爽文起義後,從被捕犯人的口供中,清政府得知林爽文加入了天地會,也利用天地會的入會儀式(通稱「拜會」)來招引其他參與者。乾隆五十七年(1792),「結拜天地會」被視為「反叛」罪,列於《大清律》。 參與天地會既然是犯法活動,當然需要避開官府耳目,參與者不能公開自己或與會者的身份、泄露拜會儀式中的訊息。參與天地會是種秘密的活動,是真的。參與天地會需要通過拜會的儀式,也是真的。

 

那麼,天地會的活動,哪個部分是假的呢?假的部分在於天地會的故事。

 

天地會的故事有諸多版本,其梗概大略如下:康熙年間,少林寺一百二十八個和尚,幫助朝廷平定「西魯番」之亂,到頭來,沒有得到賞賜,反而受奸人所害,官兵火燒少林寺,只有五個和尚成功逃出。他們走到某處海邊,發現一只白香爐,底部寫有「興明絕清」,於是,他們向天發誓,連同徒弟,成為天地會的五房。

 

故事細節周到,生動具體。有曰,某一房在廣東開枝、某一房在福建散葉;有曰,在廣東一處名為高溪的地方,有座祖廟,供奉盟主萬雲龍的牌位;有曰,萬雲龍又名萬提喜,亦有法名洪二和尚;亦有曰,五祖臣服於明朝崇禎皇帝一個兒子,名為朱洪英,甚至結識了曾經追隨鄭成功的陳近南。故事中最主要的部分有兩點:其一,傳會的目的是「反清復明」;其二,入了會等於至少在形式上姓了洪。由於「洪」字從三點水,所以他們的暗語手勢以三指為準,所謂「舉手不離三」。

天地會的腰憑

歷史學者已經花了不少文墨考證「西魯」的歷史,最後的結論仍是它是個傳說,它可能附會某些歷史事件,甚至可能有唐代的歷史事件的影子。秦寶琦先生稱它為神話,是「後人出於傳會需要而創造出來的傳會工具」。

 

顧頡剛先生討論孟姜女故事的流變時,說:「我們可以知道一件故事雖是微小,但一樣地隨順了文化中心而遷流,承受了各時各地的時勢和風俗而改變,憑藉了民眾的情感和想像而發展。我們又可以知道,它變成的各種不同的面目,有的是單純地隨着說者的意念的,有的是隨着說者的解釋的要求的。我們就這件故事的意義上回看過去,又可以明了它的各種背景和替它立出主張的各種社會。」時移勢易,故事也順應轉變。天地會的故事亦如是。

 

在虛與實之間還有歷史學者,與清朝官吏一樣,歷史學者相信天地會通過傳會人的網路得以傳播,所以也一樣相信天地會有個「起源」。但是,歷史學者與清朝官吏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官吏面對的是刑律與審判,不管有多少口供是在酷刑之下屈打成招,官吏的報告需要呈現清楚的犯罪證據。歷史學者的證據則比犯罪證據鬆散,證據不足的時候歷史學者還可以猜測。所以歷史學者憑藉對於某一種歷史材料的集中解讀,可以為「天地會」歸納出不同時候的「起源」。

 

由此,歷史學者會糾結與爭論:天地會起源於康熙朝,或是雍正朝,還是乾隆朝?是在福建、廣東,還是四川?但是,對於天地會的拜會者而言,這些其實都不太重要。結拜、歃血、鑽刀也不只是天地會所獨有的儀式,天地會獨特的部分在於拜會是拜故事裏的祖師,祖師被朝廷不明不白地追趕,分成五房,最後他們的後人還是會他日重聚,繼續他們的使命。這當然是個反對朝廷的論說,所以很多人也明白拜天地會是犯法的、可以招致殺身之禍的行為。可見,歷史學者需要解決的不是「起源」的問題,而是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明知故犯。

清政府的大吏以為答案在於有些人意圖謀反,不過他們也知道大部分參與者其實沒有政治目的,傳會的人只是「斂錢惑眾」。但是在一個虛與實之間的傳播網路,清朝官員不能排除或許真的有人想造反。其實,意圖謀反的人以一種引致官府警惕的活動來招兵買馬也有些奇怪。因此,歷史學者或者也可以將問題反過來思考:真正等候時機造反的人,怎麼會以引起官府注意的形式來保持聯繫?

 

歷史轟然而過,幾十年的歲月彈指一揮間。從乾隆末年到道光年間,從太平天國起義到辛亥革命成功,大概都是四五十年的光景。在第一個歷史時段,天地會從萌芽到定型;第二個歷史時段,天地會從反叛的形象轉變為革命的傳統,這其中隱藏了天地會內部的轉變與傳播渠道對其形象的深刻影響。在不同時期,這些渠道既包括儀式與文本,也包括政府、移民與媒體。天地會的歷史本身就是一個通過這些渠道傳播的故事。當歷史學者將研究的問題聚焦於歷史故事的傳播,歷史學者就能明白當事人的處境與選擇。

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