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晚清七十年:天朝的「變」與「不變」
恩格斯在1847年指出:「由於機器勞動不斷降低工業品的價格」,「那些一向或多或少和歷史發展不相稱、工業尚停留在手工工廠階段的半野蠻國家,現在已經被迫脫離了它們的閉關自守狀態」。「因此,那些幾千年來沒有進步的國家,例如印度,都已經進行了完全的改革,甚至中國現在也正走向改革」。歷史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鴉片戰爭以來,由於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鴉片和炮艦政策,迫使中國逐漸擺脫閉關自守狀態,開始進行新的改革,並貫穿於中國近代史的全過程。
▲伶仃洋上的英美商船
改革是人類進步和社會歷史發展的永恆主題。一切國家和民族,為了生存發展和興旺發達,都必須進行改革。以中國的封建社會來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和秦國商鞅所進行的改革;隨後,在唐就有租庸調和兩稅法;宋有范仲淹和王安石變法;明有張居正的一條鞭;清初康熙推行攤丁入畝。到了近代,改革更是刻不容緩。
從世界發展的形勢來看,當時,世界資本主義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正處於產業革命後的極盛時期。列寧說:「資本主義如果不經常擴大其統治範圍,如果不開發新的地方並把非資本主義的古老國家捲入世界經濟漩渦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發展」。中國正面臨資本主義國家擴張侵略的嚴重威脅。
▲19世紀上半葉的廣州商館區
鴉片戰爭時,英國炮艦政策打開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使國家領土主權開始淪喪,社會經濟受到極大的衝擊,也使至尊無上的封建統治階級感到奇恥大辱,但是,「鴉片沒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驚醒作用」。中國社會因此出現了向西方學習,要求進行改革的力量。洋務派在「自強」與「求富」的名義下,通過清政府推行的洋務運動,雖然是從軍事入手,但實際上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中心的近代化運動。
▲洋務運動後興辦的電話局
與此同時,一些地主、官僚、商人、買辦也投資興辦了一批私人資本主義企業。
經過這些改革,中國「開始踏入產業革命過程」。它雖然沒有使中國真正富強起來,但卻是為獨立、民主、富強而進行改革和促進歷史發展的重要階梯。
至甲午年,日本強迫清政府幾乎將整個中國大門打開,任其爭奪分割。在這個「瓜分豆剖」「虎視鷹膦」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維新派「公車上書」,要求清政府變法,行君主立憲,把近代中國的改革推向以政治體制改革為中心的新階段。在這次改革中,維新派開學會、興學堂、辦報刊,廣泛傳播資產階級平等、自由和民權思想,從商戰轉入學戰。
▲《時局圖》
——然而,1898年9月21日,西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譚嗣同等人被殺害,維新改革以非武力開始,最後卻以流血結束。
1901年1月,當義和團運動還未結束時,清政府為了挽救搖搖欲墜的統治,被迫拾起自己在兩年前否定的改革,發佈「維新新政」上諭。
從上諭的「不易者三綱五常」「可變者令甲令乙」來看,是與戊戌維新以君主立憲進行以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不同;但從新政上諭要「參酌中西政要」,以及依照劉坤一、張之洞奏摺進行改革的內容來看,它在經濟、文化教育、軍事和政治方面,採用了不少資本主義近代化的方法,比戊戌維新改革有發展。如經濟方面,成立商部,設商會,訂商律,頒佈獎勵興辦實業章程,着重從組織和法規上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文化教育方面,廢科舉,制訂興辦普通、職業、師範教育章程,改革書院,設譯學館,鼓勵公費、自費留學,建立了較完整的近代教育體系;在軍事方面,編練新軍,取消武舉,各省設武備學堂,重建海軍,編練巡警營,也使軍事有所發展;在政治方面,改明清以來內閣六部官制,裁撤重疊與部分冗衙機構,增設外務、商部、巡警和學部等機構。
隨後,清政府在搞預備立憲時,大體上按君主立憲國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權並峙原則,對官制又作了進一步改革。直至1911年5月取消軍機處,設內閣,下設十個部,並設資政院,訂欽定憲法大綱,還說要在幾年後召開國會。官制改革和預備立憲,雖有集權和騙局的一面,但官制改革畢竟是需要的,而立憲騙局不僅給立憲派提供參政的場所和機會,也有利於暴露清封建統治的反動性,何況,它仍是向君主立憲發展。從新政的結果來看,雖給群眾增加負擔,給社會帶來一些災難,可它是在向近代化發展,是近代化改革潮裏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閲讀 · 推薦
邵循正 著
ISBN: 9789888860593
洋人撬動中國的過程,與中國認識西方的進程,其實是相呼應的。從最初的堅船利炮,牽起洋務運動的工業革新,到後面引進西洋顧問、派遣留學生,再到各項制度乃至國體的變革……洋人撬動中國,撬動的就是古老中國自己的規則。
而一部晚清史,可以被看作一段被撬動、搖晃又盡力保持平衡或尋求新的平衡的歷史。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