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新書推介|失序日常——潛藏在生活中的精神健康

有一次跟朋友聊天,朋友說:「以前沒那麼多精神病,也沒那麼多精神病人。」

 

的確,尤其在擠迫得沒有一絲喘息空間的香港——這裏的擠迫不單是「土地問題」空間上的擠迫,還有觸不及摸不到的心靈上擠迫:追趕死線的工作、沒事咆哮的上司、沒完沒了的功課、期望過高的老師⋯⋯面對種種超越自身能夠承受的壓力,有人抑鬱,有人焦慮,有人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有人做一些犯法的事。

 

到了社會出現一個精神病殺人犯,或有名人因精神病輕生時,大眾才會對精神病人有多一點關注⋯⋯可是,除了會殺人和自殺的精神病個案外,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對社會影響力小但對病人自身或身邊的人影響力大的小案件,不是也很值得我們留意嗎?

 

原來小孩子不願上學,可能是患上了焦慮症?原來有戀童傾向不一定是戀童癖?喜歡拔自己的毛髮是因為壓力?吃太多或吃太少都可能是精神病?

 

我希望讓社會知道,精神病是怎麼一回事,不同的精神病又有甚麼病徵。認識精神病,不但是救人,也是自救——埋頭做功課和埋頭工作的你、自以為心理強大的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有可能會有被拖垮的一天?

 

我寫這本小書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四格漫畫和小故事,讓大家了解不同精神病的病徵,在病情還沒太嚴重的時候求醫,及早治療,及早痊癒。個案的篇幅較短,也不一定是真人真事——人和事不一定是真的,但病徵、病況都是來自真實案例改編。希望大家看完這書之後,能夠阻止自己及身邊的人,將我的創作,變成真人真事。

:: 精神健康普及小測試 ::

生活中還有哪些被我們忽略的精神健康問題呢?

不如來試試以下的小測試,看你對精神健康問題究竟了解多少。

請根據以下描述,猜猜病人X、Y及Z各自患上了甚麼病?

 

病人X:常常不能自控地拔走身上的毛髮。

病人Y:上課時默不作聲,回家後就說個不停。

病人Z:自覺鼻子歪了,認為自己必須整容。

病人X:拔毛症

 

拔毛症又稱為拔毛癖,是強迫症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患者會在無法克制的情況下拔自己的頭髮、眉毛以及眼睫毛等毛髮,患者大多在兒童與青少年期間發病,當中以女性患者佔多數,不過患病年紀越小男女比例越接近。

拔毛症患者大多是遇到一些情緒問題或心理緊張感,而只有在拔毛時,才能感到放鬆。不過這行為除了能紓緩患者心理外,亦會同時為患者帶來罪惡感,形成惡性循環。

病人Y: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屬於社交焦慮症的一種,一般會在五歲左右病發,患者有正常説話和理解語言的能力,但在特定場合下會出現說不出話的情況。患者的行為和學習能力都屬正常,但其症狀顯然會與一般人所理解的「害羞」有相異。

選擇性緘默症可能為患者造成社交問題,因為兒童太焦慮而無法參與學校的生活,學業成績可能會受影響,因為他們無法與老師和同學構通。如果未能好好醫治,患者長大後可能會跟社會有隔閡。

病人Z:身體畸形恐懼症

身體畸形症,在社交媒體上又稱為「容貌焦慮」,是一種強迫症,患者會重複且持續的過分關注和誇張自己所認為的一個或多個身體缺陷,例如覺得鼻子不夠直、身高不夠高、手腳不夠纖細等,進而有強烈的「我很醜」想法。

任何年齡或性別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身體畸形恐懼症,當中以青少年較為常見。最常發病的年紀為十二至十三歲,平均發病年齡為十六至十七歲。

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