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奼紫嫣紅,白駒上陌——白先勇《台北人》

因為去作一個關於白先勇先生的講座,重讀《台北人》。一讀之下,只覺得恍若隔世。第一次讀這本書,還剛上大學,覺得書裏頭寫的,都是陌生人;如今再讀,卻都是似曾相識的故交,舊地重逢一樣。這才意識到,不同的年齡和心境,讀同一本書的感受。

 

台灣公視,近年連續以白先勇的小說為題,拍攝了幾部電視劇。聲名大噪的是《孽子》,之後便將目光投向了《台北人》。《孤戀花》和《一把青》,兩部中間相隔了十年。那時的袁詠儀是雲芳老六,演縱橫百樂門的花國皇后,操着不純熟的粵式國語,卻並不違和。袁與生俱來有一種舊人氣息,這很微妙,或許臉上始終有種曾經滄海的肅穆。她在稚齡時拍過的《新不了情》,裏面就有。那個女孩兒,純真,但因為混跡市井江湖,自有一番和年齡不相稱的世故。《孤戀花》中,這女孩兒或是長大了,世故成了風塵氣,但仍有一種剛毅和清醒,是可以定海的。更好的是李心潔。這時的她,剛拍過彭順的《見鬼》,演技已有心得。但難得的是,這裏面的五寶,眼底仍然乾淨,沒有一絲霧霾,但又盛得下人生的重量。裏面有一個鏡頭,雲芳對她細數過往,痛定思痛。五寶只微笑着,淡淡說:阿姐也是吃過苦的人。

 

小說裏頭,這五寶長着一張三角臉,「短下巴,高高的顴骨,眼塘子微微下坑」,雖然眉目端秀,卻是悲苦的薄命相。李心潔演得好,好在將這苦埋進心裏,臉上卻是哀矜勿喜,還存有一點對時世的討好。雲芳與她兩個,在蘇州河上,她說景色美。雲芳說:「生活過不下去,哪有心情看風景呢。」她微笑,依舊還是四圍看着。

 

《台北人》是遷衍與放逐的主題。白先生筆下,這些台北人是政要大員、富商大賈,也是暮年老兵,還有惶惶而來的升斗小民。到了新的地方,都要安身立命。這裏頭不包括五寶,她橫死在了上海。雲芳從上海「百樂門」的紅舞女,成了台北「五月花」的經理。如她一般的,還有尹雪艷、金大班。這時,男人們多半斂了聲氣。但這些有鬥志的女人,到了台北,仍然要縱橫捭闔。和男人鬥,也和寥落的世界鬥。儘管這戰場,格局小了很多,「百樂門的廁所,只怕比夜巴黎的舞池還寬敞些呢」。金大班曾經滄海的感嘆,有鄙夷,更多的怕是不甘心。但她和尹雪艷,到底是東山再起。練就了火眼金睛,四兩撥千斤,也練就了處變不驚。白先生在訪談裏頭說,將尹雪艷是當作「尤物」來寫,續了飛燕、太真的傳統。徐壯圖一個有為青年,為她家破人亡。她自有膽參加追悼會,無所避忌。順道就在追悼會上約了牌搭子,到自己的公館裏打麻將。

 

人心的硬,不是一時一地的練就。〈一把青〉裏頭,年輕的朱青中學未畢業,嫁給了飛行員郭軫。郭在徐州一戰罹難,朱青抱了郭的制服,要去給他收屍,有人攔,便亂踢亂打,一頭撞在電線桿上。醒了病了幾個禮拜,只剩一把骨頭。待到了台北,輾轉重逢,朱青已是歷練風塵的女子。和空軍裏的新兵逢場作戲,唯獨對一個小顧似動真情。然而造化弄人,小顧卻也在桃園機場空難喪生。人再去看望朱青,卻見她「正坐在窗台上,穿了一身粉紅色的綢睡衣,撈起褲管蹺起腳,在腳趾甲上塗蔻丹」。戰火、生死、時代、人心,哪一樣不是將人生生地磨硬了、磨糙了。

 

歐陽子稱這本書,認為白先勇與福克納最相似的地方,是多寫「現實世界的失敗者」。如是觀,書中縱然仍是一團錦繡,但總是舊去了許多成色。「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或是《台北人》中女性的嗟嘆。相較下,白先生寫男性,落敗的悲壯感更濃烈些,或許不及女性因地制宜、入鄉隨俗的本領。這些人,並不見得都是青白的脊背,瘦細身形的年輕「零餘者」。況味不盡相同。其中有幾篇,寫老境中的男子,自有一番見微知著的格局。〈梁父吟〉裏有兩處意象用得極好。寫樸公的書房,一幅中堂,是文徵明的《寒林漁隱圖》。兩旁聯對,確是鄭板橋的真跡。「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一是主人公自喻處世之態,一是其應對常變之心。樸公年屆古稀,年老的副官也已過花甲。前者和王孟養有桃園結義之誼,古稀公祭辛亥同儕,悼亡的是時代,也是自己。這文中頗多隱喻,耐得推敲。一是樸公幼孫效先背誦〈涼州詞〉;一是樸公與雷委員對弈,不覺蒙然睡去,待他醒來,雷委員恭然告辭。樸公道:那麼你把今天的譜子記住。改日你來,我們再收拾這盤殘局吧。

 

〈冬夜〉裏,兩個多年未見的老友,一是衣錦還鄉,一是黯然落幕。可都不談當下事,遙憶「五四」運動,說到年輕時「勵志社」的老朋友,多半不在了。活着的,境遇又大相逕庭,有的潦倒度日,有的加官晉爵。最後故人告辭,余教授的囑託,卻是自覺難以啟齒地為稻粱謀。其中有一個段落,寫得頗令人唏噓,余嵌磊被老友談起少年時打進趙家樓的壯舉:

 

余教授那張皺紋滿布的臉上,突然一紅,綻開了一個近乎童稚的笑容來,他訕訕的咧着嘴,低頭下去瞅了一下他那一雙腳,他沒有穿拖鞋,一雙粗絨線襪,後跟打了兩個黑布補釘,他不由得將一雙腳合攏在一起,搓了兩下。

 

這便是曾經滄海和現實的黯然。多少英雄意氣,終敵不過時間如洗的磨蝕,乃至一個日常細節落魄的提醒。這些男人,以回望的姿態,作為最終志向未酬的救贖。〈國葬〉被稱為《台北人》的結語。一個老副官,跟了長官李浩然一輩子,後卻因身體原因被遣散。「打北伐那年起,他背了暖水壺跟着他,從廣州打到了山海關,幾十年間,甚麼大風大險,都還不是他秦義方陪着他度過的。」將軍歿去,如今他回來奔喪,無人識得,再見故人,卻盡已是物是人非。

 

生者悼亡的意義,是由遠及近,推人及己。秦義方回憶李將軍,戎馬倥傯,一字一句,沒有他自己,但又全是他自己。在白先勇筆下,「義僕」是重要的人物意象。他們猶如歷史座標,本無聲息,似有若無。卻是立足當下者,連綴過往。〈國葬〉的年老副官,〈思舊賦〉中的羅伯娘與順恩嫂,皆是如此。主人傷逝,缺席,他們便是主人及時代的生命鏡像,是對過去的招魂。招之即來,揮之不去。

 

最後想說的,是這書中所寫,中國人的體面。大的遷徙,是人的試金石。你要放棄所有,或者被所有遺棄。連根拔起。財富、聲名、家世,所有的累積,皆蕩滌一空,只餘一具皮囊。但是你身上的烙印猶在,榮譽似負累,也似原罪。於人終有所支撐。〈花橋榮記〉借米粉店老闆娘之口,道出世家子弟盧先生的前塵往事。「盧先生是個瘦條個子,高高的,背有點佝,一桿蔥的鼻子,青白的臉皮,輪廓都還在那裏,原該是副很體面的長相;可是不知怎的,卻把一頭頭髮先花白了。」在眾人的人倫禮義消弭在了市井的粗礪絕望中,盧先生堅守着家鄉桂林的一紙婚約。這是他最後的底線,也是崩潰的邊緣。〈遊園驚夢〉中的藍田玉,原是名伶,在南京嫁給了年老的將軍錢鵬志。將軍去世,身後凋零。錢夫人自然風光不再。只因「長錯了一根骨頭」。富貴若浮雲。十五年後,她赴當年姐妹桂枝香竇夫人的家宴,穿的是一件壓箱底的墨綠杭州旗袍:

 

她記得這種絲綢,在燈光底下照起來,綠汪汪翡翠似的,大概這間前廳不夠亮,鏡子裏看起來,竟有點發烏。難道真的是料子舊了?這份杭綢還是從南京帶出來的呢,這些年都沒捨得穿,為了赴這場宴才從箱子底拿出來裁了的。早知如此,還不如到鴻翔綢緞莊買份新的。可是她總覺得台灣的衣料粗糙,光澤扎眼,尤其是絲綢,哪裏及得上大陸貨那麼細緻,那麼柔熟?

 

這份體面,到底要的有些勉強。寧舊勿新,仍看得見骨子裏的一份自尊。白先生說,要「為逝去美造像」:「我寫的那些人裏頭,雖然時代已經過去了,可是他們在他們的時代曾經活過……在他們的時代裏是有意義的一生。」這些人與事,帶着一點不甘,有的與時間砥礪,更多的是和解。去日如白駒,歌者猶遺存。

(本文摘錄自《筆下——文學經典的六個專題》)

 *本文封面圖片轉載至愛伯特alberthsieh.com,圖為台灣中壢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

 
 
作者:  葛亮
出版商: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12-14
ISBN:  9789888676811
裝幀:  平裝
頁數:  220
分類:  世界文學
 
 
 

《筆下》是葛亮博士長期研究、寫作與教學的專業經驗結晶。

 

在書中,作者深入而透徹地論析文學經典之作,涉獵J.D.塞林格、伊恩‧麥克尤恩、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石黑一雄、太宰治、白先勇、黃碧雲等中外名家;全書以主題設章,同中釋異,捭闔古今,在文學評論著作中可謂匠心獨具。藉由作者解讀,可一窺方家創作軌跡,並對其作品文字風格、內容意蘊、審美意趣等有豐瞻而全面的認識;亦從文學創作導引之角度,令讀者在題材選取、遣詞用句、敘述手法等層面皆有所獲益,進而由好讀者邁向好作者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