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學問當作樂趣」——紀念饒宗頤教授逝世七週年
饒宗頤教授(一九一七至二〇一八)字選堂,號固庵,生於廣東潮州。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集學術、藝術於一身的大學者、國學泰斗。今天是饒教授逝世七週年,我們懷着敬意與感恩,回顧他一生對學術與文化的卓越貢獻。
饒宗頤教授的學術範圍極其廣博,在敦煌學、甲骨學、楚辭學、目錄學、歷史學等領域均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著作等身,影響深遠。他長期致力於推動中國文化的國際交流,曾在巴黎大學、耶魯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講學,並成為第一位在法國「國際東方學術討論會」作開幕演講的華人學者。
作為華學研究的重要推動者,饒宗頤教授強調華學不僅是對中華文化的研究,更是將中國學術與世界學界連結的重要橋樑。他主持編纂《敦煌吐魯番研究》學報,並推動內地學者來港研究敦煌學,促進中外學術交流,對中國敦煌學和華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一純萬歲寄遙思》是一本有溫度的學術書籍,記錄了二十多位著名學者對饒宗頤教授的憶念與追思,包括他(她)們從遊於饒教授的經歷和重大得着。二十多篇佳作詳盡地描述了饒教授言傳身教、應機逗教的難忘事蹟,情文並茂,親切感人。
書中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也讓我想起饒教授在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留下的足跡。眾所周知,饒教授為敦煌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協助下,饒教授曾於1987年在香港成功舉辦了敦煌學國際研討會。隨後的十多年間,饒教授先後邀請了二十多位內地敦煌學研究者到香港短期工作,共同探討不同的敦煌學課題,包括了榮新江、郝春文、陳國燦等。饒教授同時又與多個學術機構合作,出版《敦煌吐魯番研究》學報。饒教授長期致力於推動敦煌學的研究,並積極培育敦煌學人才。他的悲心願力,源於他早年曾聽過學術界流傳的一句話:「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他晚年時看到中國內地敦煌學人才輩出、雲蒸霞蔚,感到無比的欣慰。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非常認同和支持饒教授的計劃,因此承擔了執行計劃所需的資源和後勤服務。部分學者在港期間,也曾應饒教授之邀,做專題講座,由饒教授親自主持。圖一是榮新江於1992年11月21日作專題講座時的照片;圖二則是陳國燦於1998年1月9日作講座時的照片。那些年,饒教授兼任了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學術委員會的主席,偶爾亦會親自作專題講座或與嘉賓對談。圖三是他2003年6月28日在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的「文化清談」與主持對話的照片。
圖一:1992年11月21日榮新江的專題講座
圖二:1998年1月9日與陳國燦的專題講座
圖三:2003年6月28日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的 「文化清談」
多年來,有不少海內外的學人造訪饒教授,均獲饒教授及家人的盛情接待。聚話時,或在午飯桌上,來訪的學人多會把握機會,向饒教授請教一些學術上的問題。饒教授總是和顏悅色、笑容可掬地回答問題,並把答案及有關資料寫在紙上。來訪的學人因而得到饒教授的手跡,喜不自勝。饒教授的回答,反映了他極其雄厚的國學基礎和異常淵博的文史知識。偶爾有人提了一些他覺得有趣而值得研究的課題,他會回去作深入的研究,有時還會寫篇論文,記述他的研究成果。例如曾有學人向他請教「遷三苗於三危」的問題,他後來回去研究,從甲骨文中找到了「三危」即「危方國」的證據,不是敦煌的三危山。多年後,出版了《西南文化創世紀》這冊重要的著作。偶爾也會有學人向他請教一些人生哲理或治學方法的問題。他總是風趣從容地笑着回答,讓人有如沐春風之感。例如曾有學人問他:「饒老您畢生勤奮治學,論文近千,專著無數,工作辛苦嗎?」他笑着說:「我沒有把它當是工作,我只是把它當作樂趣而已。」
我和本書作者諸君一道,非常緬懷、極之思念這一陣陣既育人又和暢的春風。
饒學研究基金董事會主席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會主席
李焯芬
▲節選自《一純萬歲寄遙思:饒宗頤紀念文集》序文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